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石公圯上授书时之所以不以孟子所谓“折枝”之类考验张良 ,而选择“堕履” ,履的至轻至贱显然是首要原因。但是 ,黄石公之履又使人自然而然想到西周初年召公赐姜尚之履、《周易·履卦》以及道佛二教中的“遗履仙登”、“只履西归”等文化现象 ,通过探究“履”在上述现象中的诸多文化意蕴 ,结合圯上授书的历史背景 ,可以看出 :在燕齐神仙方术之说大兴的秦汉时代 ,“半人半神”的黄石公借履试探张良 ,又不仅仅因为履是至轻至贱之物。说黄石公之履在时人眼里是他“高士”身份的象征 ,是张良封疆称侯的先兆 ,意味着以柔克刚、谦退守礼的修身平天下之术 ,也并非全是凭空臆测。  相似文献   

2.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①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②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日:"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日:"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日:"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③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相似文献   

3.
在西汉开国谋臣张良的历史上,曾有一个为黄石公圯桥拾履的故事,史称“圯桥进履”。由于历史原因,司马迁《史记》中对张良的生平没有明确记载,故后人对他的生平众说纷云。关于张良圯桥进履之时的年龄,更是莫衷一是。而“张良圯桥进履才十四岁,是个小孩子”一说颇为流传。笔者近读《史记·留侯世家》,颇觉此说经不起推敲,故略陈管见,以求实为意。  相似文献   

4.
<史记>"八书"中,<天官书>、<封禅书>主要阐述天地之事,<律书>、<历书>通阴阳五行八正之气,<礼书>、<乐书>阐述使天地人达到和谐统一的"礼"和"乐",即文明与文化,<河渠书>、<平准书>"人事"是举隅."八书"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宇宙发生因素,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中的"以唱代言"现象存在着一个在后二十一回中遽增的情况,这说明<金瓶梅词话>后二十一回与前七十九回(除去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实为七十四回)在创作时并非出于一时或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6.
从<隋书·文学传序>和<隋书·柳辩传>中的两段材料入手,考察了隋炀帝的文学观"非轻侧之论"的有关内容及其历史背景.隋炀帝的"非轻侧之论"提倡典丽,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隋文帝的粗暴文化政策,缓和了南方文士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国家统一,而且获得了文帝欢心.  相似文献   

7.
"骚"与"赋"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赋;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赋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赋,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者域不出<楚辞>.就今存文献考察,南朝别"骚"于赋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内;<文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赋.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赋中的.  相似文献   

8.
《留侯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名篇。唐代不少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受了这篇传记中的内容:或赞慕张良运筹帷幄的谋略;或感叹张良巧遇伯乐黄石老人又逢知音刘邦从而能施展才华的幸运;或欣赏张良晚年辟谷仙隐的隐逸;或贬褒商山四皓。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既与本文所描写的内容有关,又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的身世遭遇有关。  相似文献   

9.
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自秦汉以来,中国古贤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关于它们之间的优劣利弊,争论始终不断.明末有亭林、梨洲先生出,大胆倡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其主旨则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若将亭林、梨洲文论与西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书对读,就不难发现古贤因得不到类似亚氏那种政治学理念的支撑,既撤不走政治道德化的心理屏障,也跳不出"封建、郡县"、"公天下、私天下"固有的概念陷阱,充分暴露中国传统学术致命的弱点,亦即钱穆等先生批评的"只研究治道,不研究政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自裁"本有"自我约束"之义,并非杜撰宋徽宗崇宁五年自杀的惊人史料;<声声慢>中无论是"晚来风急",还是"晓来风急",都与"终风且暴"无关;<感怀>诗"公路可怜"中的"公路"借指明诚,而非"公廨";<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的题旨是与众姊妹"惜别伤离",并无被疏之怨;把"武陵人远"理解为刘、阮天台之遇,缺乏语言前提和内涵相关;"明诚纳妾说"没有实证性的文献材料,"破译"作品只是循环论证,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12.
"犯贱"之人     
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种:男人、女人、好人、坏人、朋克、闪客、丁克、侠客、小资、BoBo族……其中,也会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的喜欢音乐叫做<犯贱>,他们说"贱"话、吃"贱"食、得"贱"病、取"贱"名、玩"贱"游戏、做"贱"骨头.  相似文献   

13.
留侯论     
本文为宋仁宗嘉佑六年,苏轼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15.
诸多<诗经>译注著作对<秦风·车邻>"寺人之令"的解释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是有些学者忽略了一条重要的语法现象--宾语前置例.宾语前置例除了以"之"为标志的句型外,还有以"不"、"无"、"莫"、"是"为标志的句型,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特别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张良拜师     
敬老人,学张良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不仅是我们的长辈,还是我们的老师,能够教我们很多知识。张良在桥上遇到的黄石老人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智者,他很喜欢尊敬老人的年轻人,所以他把书送给了张良。张良认真地学习了那本书,最终成为了皇帝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南宋刺桐港之海外、海上贸易繁荣的高峰期,是出现在庆元之前.庆元之后,急剧地衰落了,特别是绍定时,几乎到"公私扫地"、"赤立不可为"的程度.景定间,慧星出现,理宗认为是泉、广市舶尅剥过度的后果.咸淳间,丞相贾似道通过亲信市舶使兼监丞王茂悦,控制刺桐港的市舶司,既征税、受贿,又贪暴.刺桐港成为"郡帑素枵"的"盐米忧仓惶"的"凋瘵"之区.这与<光明之城>一书中"雅各"、大卫所说的刺桐港的高度繁荣,"免税"、国际化的"自由贸易区",政治上的"自治"区和一大批"自由思想的商人与朝廷官员进行夺权斗争"等等完全不同.故<光明之城>所载绝非事实.  相似文献   

18.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9.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0.
晚年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的.本文认为,这是恩格斯记忆上的一个错误.实际上,在撰写<神圣家族>(1844)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学说基本上是认同的,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开始,马克思才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