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俗话说"人带面,树带皮"。所谓的"面",即面子——自尊心。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尊心是指人对自己个性品质概括而肯定的评价,表现为充分地肯定自己的长处和成就,要求别人充分地尊重自己。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个性品质有肯定的评价时,他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才有基础。自尊心是前进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师有时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往往强迫命令学生服从自己,尤其是学生一有错就不加分析,不看场合,不分青红皂白地训人、骂人,因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之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给学生学习功课、积极进取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期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居住的家装修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位或成绩或格调,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做唯一标准,这种人我称为"橱窗人". ——台湾着名漫画家 朱德庸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列举"橱窗人"的特点为主,故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选好立意的角度和确立好符合材料内涵的中心观点.  相似文献   

3.
赵莹 《班主任》2012,(6):50
正我曾教过一个叫陈强的学生,在学校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父亲是某单位老总,手下几百人。我几次给陈爸打电话,他都说自己忙不开,革草说上几句就挂,一直不肯面谈。我仔细分析后得出,他确实很忙,但不至于连见一面的时间都没有。不想见面主要是因为"面子"问题,在单位能管几百人却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羞于见老师或以前因为孩子的问题挨了不少批评,受刺激了。怎样才能让他愿意和我见面呢?灵机一动,我想到,作为老总,找他办事的人一定很多,我何不"求"他一回?于是,我打电话给他称有事相求,  相似文献   

4.
家长带孩子上街碰到熟人时,或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常常会有人给小孩东西吃。那么,当别人给你的孩子食物时,你该如何对待呢生活中,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是父母以自己的权威武断地代替孩子拒绝接受别人的食物,有些家长似乎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说:“他不要,他不喜欢吃。”这些家长这样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觉得吃人家的东西不好意思,只想领情不想受物;有的是为了显得自己教子有方,让人家看自己的孩子有教养;有的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免得人家认为自己小孩嘴馋;有的是嫌人家食物不卫生等等。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俗话说:隔锅饭香。尽管别人…  相似文献   

5.
微博     
《大中专文苑》2013,(3):38-39
文苑·萌http://t.qq.com/wenyuan-meng记录世界点滴感知人间冷暖●内蒙古呼和浩特求关注,求@,萌君在这里等你……@朱德庸: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居住的家装修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位或成绩或格调,所思所想都  相似文献   

6.
刘学军 《中学教育》2004,(12):12-13
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素质就越高,规则意识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规则给我们创造了幸福,是一种可以被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因此,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利。让规则意识引领孩子走近文明,就是引领孩子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7.
品读     
<正>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今天,游戏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但游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其《游戏力》一书中说: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着世界,一边尝试着展示自己在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8.
地我家雪白的墙上,有我儿子的杰作——用蜡笔画的乱七八糟的斜线。儿子靓点最喜欢站在墙边,指着他的作品让大家看。如果你问他:“谁画的呀?”他就拍着自己的小胸脯嗷嗷地叫,仿佛在说:“是我画的。” 也许有人不能容忍孩子到处乱画,我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满足他的好奇心。记得小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住在四川,当我在北京初中毕业回四川玩  相似文献   

9.
我家小阿姨管我叫姐,管我老公叫哥。有一天她问我:"姐,哥挣的钱多不?"我说我也不知道。这太让她震惊了——"哥不给你钱吗?""不给。""你跟他要他也不给吗?""我没跟他要过。我自己有工资。"她勉强笑了笑,看我的眼神不是佩服,是怜悯。  相似文献   

10.
这篇文章本来是约张晨的妈妈写的,在我看来,张晨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张晨的妈妈也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是比较民主的,给孩子的自由度也很大。所以,我们想请张晨的妈妈谈一些好经验,但张晨认为自己这个被规则制约的人更有资格谈论这个话题。所以我们选发了她的文章中的一部分,张晨的话可能只代表了孩子的想法,但通过她的文章,我们做父母的也真要想一想,如何让规则订得更合情合理,至少在订规则之前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相似文献   

11.
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礼貌,有教养。孩子刚满半岁,父母就开始用礼貌用语训练他;孩子会说话后,父母便当上了教练员,见了熟人,不管孩子情绪好坏,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一个劲地督促:“叫××,叫啊!叫!”孩子甜甜地叫声“××好”,被叫的人高兴,父母满意;反之,父母就觉得丢了面子,孩子受两句责备是在所难免的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家长",我们是孩子是学生的家长,并且,我们都在做"家长"。"家长",不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也不是学校或老师给我们取的名字。是谁给我们取了这个名字?是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经过热烈的初恋甜蜜的新婚紧张的期待幸福的惊喜,我们的孩子来到人世。当我们反复琢磨思前想后,全家通过之后确定了孩子的姓名,同时,孩子也用他那第  相似文献   

13.
误区一为孩子择校是为了给自己挣面子和一些人喜爱穿名牌、开名车一样,一些家长为孩子择校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14.
曾听教育专家慨叹:我们国家的教育实际上不是教育,是"叫育".教育者教育孩子时经常耳提面命:"一定要听话."意思是说,孩子必须按教育者的意图去学习、生活、工作.孩子犯了错误,教育者批评孩子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不听话?"教育者特别希望孩子有出息,那样教育者才有面子.教育者批评孩子,虽然是为了孩子,但也常常夹杂着担心孩子没有出息会让教育者没有面子的心理.当然,这样说显得以偏概全了,在众多的教育者中,仍然不乏机智的教育者.富有机智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一定是非常幸运的.  相似文献   

15.
《海南教育》2013,(6):22-22
<正>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家长",我们是孩子是学生的家长,并且,我们都在做"家长"。"家长",不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也不是学校或老师给我们取的名字。是谁给我们取了这个名字?是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经过热烈的初恋甜蜜的新婚紧张的期待幸福的惊喜,我们的孩子来到人世。当我们反复琢磨思前想后,全家通过之后确定了孩子的姓名,同时,孩子也用他那第  相似文献   

16.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因为我看了这篇文章后几乎感动得想哭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每当回忆起这本书,它的内容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中呈现。有个孩子的眼睛瞎了,所以村里的人叫他盲孩子。盲孩子很寂寞,没人肯和他玩。一天,他问自己谁肯和他玩,影子回答了他的问题:“我和你玩。”于是,他便有了朋友。一次,他们两个一起去玩,盲孩子不小心掉下深洞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他伤心地哭了。奇迹出现了——盲孩子的眼睛可以重见天日了,他真诚的泪水让他有了一个孪生兄弟…  相似文献   

17.
陈敏 《中华家教》2011,(5):20-21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并希望他(她)能改正,但很少透过孩子的言行去看自己,而且出于家长的尊严和面子,极少愿意承认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自己问题的延续。叫你不好好洗头受访人:海心,中学教师,女儿7岁我女儿7岁,很怕洗头,起初我还能耐着性子给她慢慢说,慢慢洗。我稍不小心她就会哭丧着脸大叫:"毛巾,给我毛巾,水都流到我眼睛里去了……"看着她那胆小惊慌的样子,我就有火。后来我烦了就由不得她了,拿了杯子从浴缸里舀水就往她头上冲,任由她哭喊,心想这样还可锻炼她的胆量呢。  相似文献   

18.
表弟     
"姐——"恍惚中,觉得远方某处有个小家伙在叫我。我不经意地勾起嘴角,脑海里迅速浮现出那小子圆嘟嘟的脸蛋,可爱得让人忍不住想去捏上两下。他甜腻的一声"姐"总能让我起一身的鸡皮疙瘩,不过我还是挺喜欢他这么叫我的——那小子就是我的表弟。其实,我们只相差两岁,可在我心里他还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天真得不像话。每次见到他无厘头的言行,我总是调侃他说:"喂,你那  相似文献   

19.
陈迎  赵莹 《班主任》2012,(6):50-50
我曾教过一个叫陈强的学生,在学校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父亲是某单位老总,手下几百人。我几次给陈爸打电话,他都说自己忙不开,革草说上几句就挂,一直不肯面谈。我仔细分析后得出,他确实很忙,但不至于连见一面的时间都没有。不想见面主要是因为"面子"问题,在单位能管几百人却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羞于见老师或以前因为孩子的问题挨了不少批评,受刺激了。怎样才能让他愿意和我见面呢?灵机一动,我想到,作为老总,找他办事的人一定很多,我何不"求"他一回?于是,我打电话给他称有事相求,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不是为了帮助孩子纠正某种行为或满足自己的需求,才去和孩子建立联结的,而仅仅是因为孩子本身——那个从我们身上分离出的独立生命个体。张娟老师的新书叫《在生命深处与孩子相遇》,她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并未真正遇见孩子,大多数时候,我们和孩子是处于失联的状态。你或许会非常不以为然地说:"我每天都在陪伴孩子啊,和他说话,陪他玩耍,回应他的需求。"然而,陪伴与满足需求,并不等于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