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Web2.0时代网络“把关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2.0时代的网络“把关人” 伴随着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传受模式的转变,网络“把关人”也由单一转向了多元。总的来看,Web2.0时代网络“把关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它们通过制定一些国家政策法规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通过限制或者禁止某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第二类是各大网络媒体,这些网络媒体是职业“把关人”。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据群体规范和媒体本身的价值标准对众多信息内容做出取舍,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第三类是网民,他们通过敲击键盘和滚动鼠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或者传播某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象 “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随后,学者对它做了大量研究,传统媒体“把关人”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把关人”理论受到了极大挑战,甚至出现了“无关可把”的呼声;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彻底改变了传播的模式,传对信息几乎已经失去了控制的力量,信息的过多过滥使得网络新闻陷入了一个混乱的失控局面,甚至有不少“把关人”在网络中死去,传播媒体中的编辑在网络中只被看作一个信息的搜集和复制,但是,通过议题设置在网络编辑中的合理使用,可以实现传受的良性互动,并实现对信息的把关。  相似文献   

4.
梁锋 《新闻前哨》2013,(4):84-84
“把关人”(gatekeeper)又称“守门人”,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勃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源头”,发现线索、记录事件、传播信息。有人说,我们正在进入“全民记者”时代。不可否认,网民的“全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但所谓“全民记者”,实际上是“新闻线人”的一种形态。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其实停留在个体传播的层面,在海量的信息播报中也免不了鱼龙混杂。缺乏专业把关,带来的结果是网络上小道消息甚至假新闻满天飞。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介中的传播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 《当代传播》2006,(5):109-110
网络媒介的崛起,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受众在网络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自主权。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也起着较大的作用,互联网络中的受众仍然会受到“把关人”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7.
常庆 《当代传播》2002,(5):50-52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Kurt Lewin)在1947年发表的关于家庭购买行为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许多学者受此启发,研究后认为,“把关人”能够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这就是说,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每一位传播者都起着把关、“过滤”的作用,同时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把关人”理论对传播者在整个传播流程中的地位的重视。50多年后,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把关人”理论是否还能站得住呢?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的权利下放到每一个人。由于网络空间的无限性,为传统媒体时代有话无处说的人们开辟了空间,同时也导致了网络信息杂乱不堪、难以把关的问题。以下从博客和论坛这两大网络言论阵地的信息传播形态和方式进行网络信息把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技术引发了大众信息传播的热情,个人化的信息把关逐渐盛行,网络信息的把关变得复杂起来,既有"编辑"的职业化把关,也有一般用户的非专业把关。然而,把关人身份的泛化,并不意味着职业把关人的没落。泛"把关人"时代,编辑必须完成专业信息把关人、权威信息把关人、导向信息把关人的角色重塑,才能胜任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把关工作。  相似文献   

10.
博客时代谁做主——浅析博客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华 《记者摇篮》2006,(10):37-38
2003年6月19日,木子美的个人性爱日记《遗情书》通过“博客中国”网站广泛流传后,成为全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木子美性爱日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源的现状,让人们获得了在传统媒体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的信息,不仅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人们开始对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理论提出质疑。本文将从博客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时代博客传播如何进行把关。博客传播中仍然有“把关人”的存在,只不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传播的特征而存在“把关人”弱化和缺失的现象。一、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1)什么是博客?“博客”一词源自英文Blog,…  相似文献   

11.
跨国数字平台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少数基础设施化的平台通过吸纳不同社会要素进入,构筑了以平台为核心的网络生态,形成对信息和数据跨国传播的把关。平台基础设施在国际传播中的数字把关包含由算法技术驱动、平台规则驱动和意识形态驱动的把关,三层把关结构共同构成少数平台对互联网国际传播整体信息流动的控制。与传统意义上把关理论不同的是,国际传播中的数字把关包含“技术—文化”与“平台—国家”两组矛盾。面对平台基础设施主导互联网国际传播的现实,推动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出海对于重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把关人"向"引路人"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兴起首先带来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内涵发生转换。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正在发生转换: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个人间信息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的双向性使得传播的权力泛化,任何人都拥有传播的权力,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信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了自媒体,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舆论监督。但由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难免出现信息失真,把关人缺位等问题。本文以2013年2月17日发生的“李天一案”为例,试分析其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探究该事件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网络启示:后传播时代的到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把我们带到了后传播时代。在此之前,人类的传播史可以划分为前传播时代和后传播时代。在后传播时代,传者和受众的极限被打破了。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缩小了。网络对传媒的舆论把关人角色是一种解构。按照传统的概念,传媒至少应该是一个组织机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单位,而网络既可以是一个组织,又可以是个人。过去的传播大多是由组织向个人传播,或者是群体对群体的传播。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网络是不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媒体?网络是不是最理想的传播工具?网络是不是用形式“颠覆”着内容?网络是不是使大众传播变成了小众传播或者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15.
李汶炫 《青年记者》2012,(12):28-29
在网络传播中,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也使传播活动进入“众神狂欢”的时代,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狂欢者”势必带来杂乱的海量信息.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在众声喧哗之中如何对网络传播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传播的内容进行必要地把关,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瑜 《青年记者》2017,(12):57-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指出了群体传播范畴下信息的单向流动特性,把关人以群体规范或其价值标准为依据,筛选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随着媒体技术及媒体种类的发展,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后,把关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得以塑造.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丰富与交互特性对处于信息决策地位的把关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职能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从互联网崛起为崭新一代的传媒以来,网上信息流通的空前自由度备受褒扬,被视为互联网技术特征之一.将网络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自在流通联系在一起,似乎已成为讨论网络的思维定势.网络似乎提供了一个没有人把关的无限自由的信息平台.人们不必只阅读单一信息源的信息,而能够从许多信息中随心所欲地"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甚至可以将自己独家的信息和个性化的观点传播给他人.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时代,还需不需要编辑?  相似文献   

19.
万绚 《兰台世界》2012,(29):61-62
本文结合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着重分析了在Web2.0时代高校档案信息利用过程中“把关人”的构成和价值标准,并详细介绍了高校档案信息利用中的“把关人”应采取何种把关策略,来确保档案信息利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媒介中的信息把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 《新闻界》2003,(3):31-32
第四媒体对传统的编辑出版观念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从动作过程来看,互联网出现后,编辑出版人员既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查询、选题策划、选择作者、咨询交流、版权交易,也可以利用内部局域网进行稿件的编辑、校对、库存管理等,实现“无纸化”动作。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当前,传统媒介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却是:在网络这样的“三无”空间中,把关还有必要吗?传统媒介的把关模式在传统媒介中,编辑把关的权利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质量,甚至决定了传播的动机和思想。最早提出“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的美国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