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许多热点问题需要研究,基层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有许多新的经验需要总结,同时,理论界也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广。为了深入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全国新课程实验研究中心和《新课程》杂志社拟在全国范围内确定100个新课程实验研究基地,共同推动学校开展新课程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许多热点问题需要研究,基层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有许多新的经验需要总结,同时,理论界也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广。为了深入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全国新课程实验研究中心和《新课程》杂志社拟在全国范围内确定100个新课程实验研究基地,共同推动学校开展新课程实验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许多热点问题需要研究,基层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有许多新的经验需要总结,同时,理论界也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广。为了深入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全国新课程实验研究中心和《新课程》杂志社拟在全国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许多热点问题需要研究,基层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有许多新的经验需要总结,同时,理论界也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广。为了深入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全国新课程实验研究中心和《新课程》杂志社拟在全国范围内确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目前进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在新形式和新背景下如何开设这一课程,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这一改革给学校地方课程建设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校提供了一个探索空间。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学桶呈,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又是经验课程,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指导教师要注意的三个小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陈艳 《快乐阅读》2011,(22):36-38
长期以来,教师赖以引用的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来自于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不仅仅指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而且包括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社区设施、社区人力资源、家庭资源、学生个体经验、信息化资源等众多类型。在这其中不仅涵盖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也包括学生个体经验、教师的自身知识和人格素养等软件资源。本文教师结合自身经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就如何开发利用师生间课程资源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8.
汪秀红 《中学教育》2010,(11):16-21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与需要,也符合学校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的基本教育假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方面是由课程实施本身的二元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有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这一基本模式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试图通过对样本学校个性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的详细描述,阐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霞 《小学生》2011,(3):45-45
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是体现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创建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不断地进行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只从现有软硬件设施的角度进行思考,忽略了儿童本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对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就以后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改进的策略,期望从实践的角度为一线校本课程建设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文化与课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学校文化则是与课程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文化。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全体成员共创共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与新课程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新课程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即课程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难以转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学校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转变。可见,学校文化这一内隐性的因素已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产生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重建学校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12.
教师合作团队的结构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我国的课程政策,国家只、给出宏观的课程标准,教师有权力也必须对课程进行再设计,一些新的课程类型比如综合课、综合实践活动也需要教师以合作的方式执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需要教师在合作互助中探索。教师合作作为推进课程发展,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方式再次被提出并受到重视。教师合作对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教育质量影响的意义已为人们所认识,但现实中新的社会行为的倡导依托的是具有强大惯性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制度,合作难免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形式己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教研创新和课程创新成为解决新课程实际问题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经验证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通道相结合的教研方式,能够引领学校进行课程创新,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4.
课程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体育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性,因此体育课程评价也需要不断的变革,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是国际潮流。借鉴国外体育课程评价的经验,探讨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为什么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课程改革。而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品性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课程文化变革。文化与课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学校文化则是与课程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文化。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全体成员共创共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与新课程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新课程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即课程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难以转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学校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转变。  相似文献   

17.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新课程启用后,有关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虽日渐成熟,但为应付考试而教学的现象依然突出,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和老师的现象仍旧严重,这阻碍了初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实验该如何开展 ,是课程改革实验区新加入实验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 ,也是这些学校实验工作倍感困惑的问题。笔者以为 :学校科研工作常规化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推进的保证。这是因为 :一、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本身就是教育科研工作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的任务 ,就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通过学校的实验来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及其在实验区域的可行性 ,为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 ,为新课程在学校推广使用构建实践策略、途径、模式、方法体系。无…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事业再一次发展的号角,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  相似文献   

20.
学生评价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是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程改革实验经过探索进入由点到面推进的过程中,我市实验学校和教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