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教学目的]积累词语,掌握朗读地方法,美读课文,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
曹秀珍 《宁夏教育》2003,(11):36-3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读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读的方法。1.指导学生采用自读、互读、赛读、轻声读、放声读、品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品味,做到边画、边想、边说,完成朗读课文的任务。如学生在阅读时,同样的一个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学生就能记住它,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与其他新字组合,新的词语不断出现,学生就对它有了新的认识。2.体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首先,读好长句、疑问句、感叹句,注重…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学研究目标预设1.创设意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文精彩片断。2.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品味重点词语。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文片断。2.凭借语言材料,领悟深刻道理。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争论的故事》。2.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和谁为什么而争论,结果怎样呢?[设计意图:语言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进一步明白兄弟俩为什么而争论]3.说得真完整,你们瞧,他们来了。(播放课文录象)[设计…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多媒体课件协助学生正确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背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对德国风情民俗的由衷赞美之情。二、教学重点(一)通过多媒体课件协助学生正确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展开想象,背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三、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相似文献   

5.
【自读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给生字注音 ,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 ,并加以积累。2 .整体感知 ,领悟“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3.品味文中富丽典雅的语言 ,丰富词汇 ,积淀语感。〔说明〕 散文的阅读重在“感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说出自己的内心阅读感受 ,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自读程序】一、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 ,勾画生字、生词 ,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2 .学生朗读课文 ,理清思路。围绕“为什么提醒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享受幸福”进行梳理 ,并圈点批注自己深有感受的句子。3.以学习小组的方式交流…  相似文献   

6.
《神笔马良》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是由编者根据洪汛涛的原著改编而成的。大部分学生对《神笔马良》这个故事都有所了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习得什么,笔者从2010年开始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几经改进。回眸审视这个过程,看似是教学设计的修改,实质却是教学理念的修正,展现了一个教育者践行着从师本走向生本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用好教材,通过朗读、品味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体验。通过搜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语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陶冶情操。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探索精神。3.学生学会检索和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走近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课文中出…  相似文献   

8.
【自读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并加以积累。2.整体感知,领悟“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3.品味文中富丽典雅的语言,丰富词汇,积淀语感。〔说明〕散文的阅读重在“感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说出自己的内心阅读感受,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自读程序】一、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生字、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2.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围绕“为什么提醒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享受幸福”进行梳理,并圈点批注自己深有感受的句子。3.以学习小组的方式交流阅读感受,师生共…  相似文献   

9.
课文中有鲜活生动的、灵动蓬勃的词语,如何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本文首先对词语教学的低效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创设语境,词语教学从孤立走向整体;咀嚼品味,词语教学从解词走向悟意;激活表达,词语教学从积累走向运用"几方面阐述优化词语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朗读这首诗,学生会产生心灵的共鸣,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尽情与文本对话,在充分的朗读和创作中发现关爱、感悟关爱、表达关爱、提升关爱,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存在的诗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形成期待1.课件播放《神笔马良》故事片段。2.说话训练:马良用神笔做了些什么?3.有一位小…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课时一、激趣,整体感知1.设问导入(1)同学们,你们看,他是谁?(课件1)马良还有个名字叫什么?(引出“神笔”)马良的笔神在哪儿?马良用他的神笔都为谁画呢?(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假如》这首诗中有一个小姐姐(课件2),她非常想拥有一支像马良那样的神笔。那么,她有了神笔了吗?她会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呢?(板书)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假如》。2.通读全文(1)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小姐姐想用神笔给谁画?画什么?(2)教师引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谁画?画什么?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  相似文献   

12.
课文中有鲜活生动的、灵动蓬勃的词语,如何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本文首先对词语教学的低效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创设语境,词语教学从孤立走向整体;咀嚼品味,词语教学从解词走向悟意;激活表达,词语教学从积累走向运用"几方面阐述优化词语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草翠花开、训斥、凝视、拆除”等词语;理解“洋溢”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做人不能太自私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情趣1.交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大家都喜欢读童话,是吧?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草翠花开、训斥、凝视、拆除”等词语。理解“洋溢”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做人不能太自私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情趣1.交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大家都喜欢读童话。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学过程]一、听故事1.故事导入。有一个故事,妈妈小时候听过,奶奶小时候听过,奶奶的奶奶小时候也听过,你们想听吗?听老师讲故事(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文悟情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心情的词语. 2.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诗人情感的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细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和同桌互相检查、改正等方法,掌握形近字,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进行改正。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造句等方法,熟记勉励性的名言和俗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3.了解《精卫填海》故事的内容及其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进行改正。2.积累勉励性的名言、俗语等,并懂得恰当运用。教学准备: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日积月累"1.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七色光七。(板书课题:语文七色  相似文献   

18.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原稿)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自主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3.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做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1)读课文,读准字音,圈  相似文献   

19.
严海波 《考试周刊》2012,(71):55-56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会读、会写书后的三个生字,理解生词和新出现的词语意思,了解小品文的一些常用写作方法。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情感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学习其中运用比喻等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孙园岭 《考试周刊》2013,(46):46-47
<正>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指导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结合课文理解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