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长期保守严格的外宣意识的熏染下,中国电视对外报道习惯于使用外显语言。外显语言是一种比较直露和浅显的话语方式,传播者用一种直接而生硬的表达方式呈现其传播意图。国际传播过程中,外显语言这种新闻话语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恰当地运用内隐语言成为电视媒体规避外显语言的有效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以事实为基础的和前提信息时使用的语言.而作为语言本身来说,它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日益多元化和社会化,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新闻语言那样深入到千家万户,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好新闻语言,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语言的社会传播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对新闻语言的社会性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新闻语言主要受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所谓“言为心声”。然而作为新闻语言所承载的传播者的“思维”并不可凭空想象,而要受到新闻事实和受众的制约。从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就是:事实-〉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它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语言运用得如何,在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著名传播学者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提出了关于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的几点见解,探讨如何使“言语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从而真正实现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扒粪运动"和"水门事件"作为美国标志性的新闻事件,基本奠定了调查性报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一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美国揭丑性报道向调查性报道的嬗变:传播者和传播载体日益专业、传播内容日益真实、传播意图日益深刻、社会监督日益强化。  相似文献   

7.
当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原生态的口语成分过多、语言多碎杂、过多地使用方言俚语等。有声语言是语言传播者素质的集中体现。催生有声语言经典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新闻翻译作为国际传播的实施手段,其译员也成为传播者的代理人,负责对信息重新编码,正是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其翻译行为不仅要从语言转换入手,更要考虑到其作为传播者的角色,由此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功能: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新闻传播的功能是新闻传播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或效能,是新闻传播使命、职责、手段和结果的总和。新闻传播是一项具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新闻传播者只有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并预先看到所希望的结果时,才能以一定的传播手段或方式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作为一种职责,新闻传播者在事前就应该对该活动的功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项使命,新闻传播者就必须运用全部传播手段去充分展示和释放的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由于传入渠道具有多样性和传播意图具有多元性,促使传播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的思想交锋,对于我们正确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干扰和侵蚀,以及科学的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表达的清晰和准确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日常语言中,模糊语比比皆是,并存在于以准确为首要目的的新闻语篇中。文章从语用学中的顺应论切入,对英语经济新闻中模糊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归纳出模糊语在此类文体中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方言在社会新闻中的使用情况,分析方言在社会新闻中使用的现实意义,剖析方言在社会新闻中的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如何在社会新闻中合理使用方言的几点建议。虽然方言在社会新闻中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但新闻工作者如果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扬长避短,合理恰当地在社会新闻中使用方言,就能发挥方言作为自然语言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是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识别的认知过程。英语双关是一种间接表达交际意图的语言形式,具有双重语境的特点。理解者通过对表层含义的层层推理,推翻原有的假设,产生新的语境假设,最终找到最佳关联,领悟双关语的含义。因此,关联理论对双关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译者即交际者——读哈提姆与梅森《字幕翻译中的礼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提姆和梅森认为译者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者,《字幕翻译中的礼貌》一文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得出:法国影片《冬日之心》的英文译者,没有将原文本中蕴含的礼貌传递到译文之中,交际者的身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们对语言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思维方式。隐喻涉及源域和目标域,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的过程就是认知理解的过程。新闻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体,旨在传播最新的信息,隐喻思维在新闻中,尤其是新闻标题中的大量运用使表达效果更为显著:隐喻具有认知力和概括性,使抽象变具体,还能不断丰富新闻语言,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相似文献   

16.
外报外刊阅读是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阅读英文原版报刊既有语言因素又有非语言因素的障碍。一些看似简单的常用词汇.在报刊这一特定媒体语境下。往往会得到相当灵活的运用。针对常见的三种灵活运用方式.即.反常规搭配、习语仿拟和特定情感色彩的生成,提出了相应的阅读理解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分析了影响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因素。认为影响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传播主体的因素、传播对象的因素、传播内容的因素和传播环境的因素。高校校报的传播者只有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兴趣,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供读者所需要的内容,才能使高校校报的传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源起 教师的专业成熟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一个新教师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乃至知名的教育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专业成熟的过程而言,需要经历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对教师成长的周期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为教师指明个人的专业发展道路,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提供需要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积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会有碍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有时能起到精确所无法达到的作用。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写作主体在新闻写作中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适当的语境中保持语言的灵活和含蓄,避开写作禁忌,实现写作主体的自我保护,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人们对新闻中模糊语言持有错误认识,将准确性和模糊性对立。事实上新闻写作中模糊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能够使新闻写作的语言准确、简洁而且富于美质。  相似文献   

20.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新闻标题制作者选择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来撰写标题,表达了自己观察新闻事件的视角和情感,并决定了新闻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其主观性。新闻标题中的各种主观选择是一种语言顺应行为,顺应了新闻交际中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世界、新闻报道的物理世界及新闻交际的社交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