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乡土纪录片在近十多年中蓬勃发展,其字幕与传统的文本字幕截然不同,语言文字更加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为此,译者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中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因素。顺句驱动对策即是其中的一种较好处理字幕翻译的对策。作者以自己为广东电视台翻译的乡土纪录片为例,分析如何提升纪录片汉英字幕翻译的可读性,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笔者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翻译实践,将纪录片字幕按照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探讨了文本类型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针对不同文本类型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友谊》精炼讲述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历史友谊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讲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外交往带来的新机遇.该文主要从双语纪录片字幕翻译特点入手,以该纪录片双语字幕翻译为例,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译例探析纪录片字幕翻译特殊性、瞬时性以及口语性的特点,深入探析纪录片中字幕增译、省译、转译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4.
张宁  高歌 《英语广场》2023,(32):36-41
纪录片是跨文化交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字幕翻译对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的推进作用不容小觑。本文结合生态翻译学与纪录片字幕翻译,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字幕汉英翻译为例,探讨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提升字幕翻译质量,促进中国纪录片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翻译有着自身的特性,翻译中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观众充分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观众为本,与字幕翻译的目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字幕英译文本为依据,分析了字幕翻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时采取的翻译策略,揭示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理论,以《出发吧!去中国》字幕翻译为例,探索在翻译生态环境下字幕翻译的适应与选择,提出更优的纪录片字幕翻译策略,以期提高文化类纪录片“走出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大型英文纪录片《伟大工程巡礼》(Megastructure)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开播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强烈关注。但由于语言障碍,大多数中国观众需借助字幕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此纪录片。与影视剧的字幕翻译不同,纪录片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所提出的翻译要求也高于影视剧字幕翻译,因而探讨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十分必要。生态翻译学最早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近十几年来,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采用理论探讨和实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所作出的"适应"与"选择",从而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并对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理论研究视角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8.
虞毅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199+201-199,201
影视字幕是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视听媒体文本,其主要功能在于为观众提供必要的语言信息,译员应当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最终达到影视字幕翻译的目的。本文拟应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视频字幕翻译功能、文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视频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其翻译不仅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还与视频字幕技术和视觉感受相关,需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将其合理展现,让其可视性凸显出来。进行视频字幕翻译时,译者需要将技术层面的策略与文本层面的策略相结合,结合使用多种翻译技巧,提高视频字幕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优秀外语纪录片被引入中国;同时,很多优秀的中文记录片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字幕翻译的地位愈加重要。本文借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字幕翻译,从而更好地促进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英文纪录片《美丽中国》播出后,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们的欢迎,这离不开其成功的字幕翻译。本文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以英文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个案,剖析纪录片英汉翻译纲要,探讨该类翻译实践所遵循的原则,总结纪录片字幕翻译中可行的翻译策略,如简化、套译等,旨在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与《阿拉丁》(Alladin)的中英文字幕为例,考察电影字幕翻译的删减现象,分析影响字幕翻译的文本内与文本外因素。文本内因素即字幕翻译的特点,视听文本转换成书面语时,符号间的重复与符号内部的信息冗余;文本外因素则主要考察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考察影片的字幕翻译得出结论:部分删减现象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语言风格和特征,但某些删减现象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文信息缺失。  相似文献   

13.
《人生第一次》是一部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达对象,用12集的节目展现人生长卷,反映当下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状况的人文纪录片。该纪录片配有中英文字幕,其中包含大量的人物对话和旁白。释意理论的研究大多在口译领域,但人文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和口译也具有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借鉴该理论的指导思想,结合片中实例和具体的翻译策略,从文化词语、话语分析和情感背景三方面分析释意理论在人文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徐静娴  杨玉 《英语教师》2024,(3):81-83+91
纪录片作为多模态话语语篇,依靠各模态及模态间的共同协调合作来构建意义。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指导,选用纪录片《灭绝的真相》的字幕为语料,分别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分析、赏析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以期对相关字幕翻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制作纪录片的人来讲,当该片涉及到不同的语言文化,为达到呈现事实的目的,字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字幕翻译的目的、观众的接受度以及字幕翻译方法的探讨,结合纪录片《鬼佬》做案例,研究了跨文化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技巧和文化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是以影像为载体,具有对外文化传播价值的特殊宣传影片。纪录片中的翻译字幕需要考虑到对外传播的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作者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依托传播学中5W传播模式,分析纪录片中《女大法官》《字幕翻译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帮助影片传递重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的有声语言承载着大量的信息,纪录片字幕的英汉翻译必须结合纪录片语言的特点。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项认知活动,需兼顾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现实社会等因素。认知语言学诸如范畴化、识解等基本观点有助于确立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字幕翻译的特点,以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为例,指出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应以目的论为指导,并兼顾字幕的文本功能;同时提出在字幕翻译中可采用保留、替换和增补等方法来处理剧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9.
在文章中,作者尝试以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指导电影字幕的翻译过程。以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字幕翻译的翻译纲要,并采用诺德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对原文和译文中的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最后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为其提供了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当下流行美国影视作品为例,分析了影视字幕的文本特征,总结影视字幕文本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切实提高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效率,有效缩短了由语言差异性带来的文化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