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构建阅读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对阅读和阅读文化的认识,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令人忧虑的阅读现状及造成这一状况的四种原因。即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就业压力的增大;重科技轻人文的一贯风气;追求物欲和享乐的社会价值取向。从而提出高校图书馆构建阅读文化的五种策略与方法,即指导阅读古代经典;开设阅读学课程或讲座;建立必读书制度;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成立阅读者协会,开办阅读者沙龙。  相似文献   

2.
潘梓介  邹婕 《新闻知识》2023,(2):75-81+96
申报馆作为抗战以来新闻职业化进程的鲜明成果,1946年后的新闻作品与其保守主义职业理念形成了鲜明“反差”。本文从阅读史的视角出发,以申报馆的企业内刊《申报馆内通讯》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报刊阅读”以何种方式加快了新闻职业化的进程。通过对阅读者、阅读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可以发现,阅读报刊已经作为一种组织化的力量,嵌入申报馆的经营和运作中,这不仅有利于重新审视“阅读”这一行为的社会属性,也为理解近代报刊如何书写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各个领域的新闻,通过互联网人们能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新闻。这也说明了新闻行业里的竞争在加大,新闻对我们来说是有筛选的阅读,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想办法抓住人们的眼球,找到吸引阅读者的方法。新闻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字了,还需要加上图片和视频等。而与图片和视频有关系的是拍摄的技术,拍摄的技术好能吸引阅读者,那么新闻的阅读量就会增加。所以新闻发展到这个阶段,对新闻拍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拍摄技术,为新闻服务。本文的讨论重点是新闻工作中拍摄技术的重要性,探究新闻工作和拍摄技术之间的联系,发现在新闻工作中提高拍摄技术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介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准则。失去真实性的新闻对受众而言无任何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古往今来,探讨新闻失真的著作文献有很多,他们从各种角度论述了新闻失真现象的成因。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叙述学的视角,对几十年来无法解决的新闻失真问题加以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媒体采编播工作中的"叙述"环节,从叙述学角度探讨媒体中的不当叙述可能导致的新闻失真现象,旨在用叙述学知识指导媒体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减少新闻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955年1月1日成立的“国际阅读协会”,是一个旨在提高公众阅读水平、倡导终身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指导、推动阅读问题研究的、由各有关国家的全国性阅读协会和个人组成的国际性阅读学专业组织。1991年,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习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China Reading Association,简称CRA)在重庆师范学院成立。作为专门从事中外阅读基础理论研究、交流、教学实践以及国民阅读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读者本位"? "读者本位"是一种新闻理念,要求办报人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来设计新闻产品,按照读者的阅读特点来确定新闻的表现形式,使之最大限度地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工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针对应当加强当前高校图书馆主要职能之一的阅读指导方面展开论述,总体分为三部分:一是从阅读指导的意义上指出其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阅读指导的目标及其主要内容;三是图书馆与阅读学,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做一个“杂家”、“专家”。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8.
阅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阅读活动,自然也涵盖在阅读心理范畴的阅读疗法.以阅读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从阅读活动、阅读过程、阅读要素、阅读价值等方面对阅读疗法进行理论阐释,以探索、厘清阅读疗法的相关理论问题,深化阅读疗法的学科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究通过对时政类城市日报《新京报》的Android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分析,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报纸媒体利用手机客户端实现新闻传播的情况,从新闻选择、稿件修改以及版面设计三个方面总结了该客户端新闻编辑的特色,进而论述了客户端以保持报纸风格一致性和培养深度阅读者为目的的产品定位,认为手机新闻客户端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报纸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导语是吸引和指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媒介,有"导读之语"的意义。新闻导语以吸引读者为第一要义。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这里从写作的角度,对新闻导语的悬念设置作一初步的探讨。 提问设置悬念。这是新闻导语悬念设置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疑问提得好,能把读者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从而调动阅读新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阅读动机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原因,也是人们坚持阅读的动力.动机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是现代心理学研究"八大主题"之一.本文根据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自身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感受和经验,对阅读动机的性质、作用、分类以及正确阅读心态的培养,从宏观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既于个人阏读有启迪,亦可供指导阅读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轩  永钐 《图书馆杂志》2005,24(10):91-95
人类自从创造了文字,就开始了阅读活动,阅读是给人类大脑的一种知识养份补给,让人的智能提高,以便把人类的生存环境建设得愈来愈美好。但是如何阅读?读什么?怎样读?这些问题也几乎从一开始就困惑着人类,因此对这种能从符号般的文字中读解意义的行为的探究一直是人类的重要课题。当网络阅读越来越有可能颠覆传承数千年的文字式书本阅读传统的时候,阅读学的研究显得愈加的紧迫。当代阅读学研究,应该向着多学科综合的趋势发展,强调的是对阅读者本体、阅读文本,以及阅读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研究。这就使得阅读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概念术语,尤其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并与人类认识发生论、智力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一系列重大的课题相关联。这里选择1980至2005年间部分阅读学著述加以提要勾玄,完成了一程“悦读‘阅读学’之旅”,而阅读学著述的丰富性内涵也因此得以某种展示。提要撰写人还有陈慧鹏、江少莉、刘祥平、刘宇、孙清玉、曾果果、张少锋、赵翠翠、钟燕辉、叶安然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智能客户端的阅读影响了传统的阅读体验,作为新闻编辑适应当前社会移动阅读模式转变角色是大势所趋,如何让新闻更好的适应移动阅读模式,增强新闻传播广度和深度,打破传统的阅读角色限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图片的瞬间冲击,快速完成了对阅读者眼球的吸引后,即完成了重要使命。而事件现场精彩的背后图解、引申寓意、思想深度是随着时间推移和阅读者的深度阅读而慢慢显露。当读者精神情感与形象画面再次撞击,优秀新闻图片生命的火花便重新燃起。海地地震两年了,重读地震后的一组图片令人心灵震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学、目录学及学科史研究等方法,揭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阅读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及代表性著述的学理内涵,回顾了我国从1982年呼吁建立“阅读学”学科,到1999年“汉文阅读学”学科框架的基本建立过程,凸现了阅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参与全民阅读及书香中国社会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牛明汉 《军事记者》2006,(10):69-69
一位新闻函授学员打电话问我:“学报道是先读作品呢,还是先学理论呢?”我以为,这位学员的问题有必要作为一个问题研究。因为它不仅是初学报道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我们这些已经搞了多年新闻的人,也要解决好的问题。这里说的所谓读作品,专指读新闻作品,如阅读发表在报刊上或收在新闻集里的优秀通讯、消息、言论和文章等,也包括作者创作的经验与体会。学理论,则指学习研究包括新闻学、新闻史、新闻观及新闻领域系统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在内的理性认识。古人讲,“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相似文献   

17.
张舜徽先生治学广博,在文史哲领域均有创见,尤以文献学研究见长,其学术思想对图书馆学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治书之学、目录之学、阅读指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时下某些研究阅读的文章中,存在着大量习得的概念性误读,动辄将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根本对立,将“浅阅读”混同于数字阅读,不但混淆了阅读载体与阅读对象、阅读方法的差异,还将阅读效果与阅读载体混为一谈。细究起来,这种想当然的研究,结论总是牵强。阅读研究的首要前提,是必得厘清阅读的内涵与外延,高屋建瓴,把握阅读本质。本文针对阅读研究中常见的概念性误读,就阅读、阅读载体与阅读方法以及阅读宗旨展开辨析。  相似文献   

19.
邱江 《记者摇篮》2006,(7):26-26
新闻故事化,这几乎成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法。曾经枯燥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了,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各大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容易千篇一律的旧貌也由此换了新颜。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阅读和观看的快感,但同时也使一些应该遵循的新闻要素受到挑战。随着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倍受重视,新闻故事化也出现了严重被误读的倾向。误读一:新闻故事化就是找一个人当例子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经对新闻故事化这样注解:“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一个言之凿凿的消息或一个被疯狂转载的新闻,翌日就会被证实"是误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被误读的消息就不是新闻,甚至是假新闻,从而危害媒体的公信力。误读为什么总是发生,证实为何如此之快?误读,实际上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表现为对事物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理解和评估偏差。新闻误读,实际上就是错误理解和评估偏差进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