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陶渊明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本文论述了他从产生苦闷意识到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的破灭.最终在田园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一生性好田园,心系田园,回归田园,终死田里,与田园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在回归自然、躬耕田园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重本寻根的历史传统,人与万物自然契合的哲学背景,魏晋动乱残酷的社会现实,浔阳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躬耕的劳动实践,铸造了陶渊明的田园人格,提炼了精醇的诗品.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那么,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呢?如果我们说,陶渊明田园诗中那些对当时现实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客观描绘的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我以为,陶渊明的全部田园诗(包括那些抒情之作和幻想之作)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里仅仅以他的幻想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为例,试作如下分析:《桃花源诗并…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制度趋于凝固的晋宋之际,他有没有门第观念?他对门阀制度的态度如何?这是评价陶渊明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见中华书局《陶渊明集》)的第二部分,专文论述了陶渊明的门第观念。逯先生认为:“当时最基本的门第观念或者说门阀观念”,是“门阀世族高踞养尊处优的阶级地位,看不起下品浊流或‘乡里小人’,以世袭门阀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是永远处在痛苦中的个体,但人也可以借助解脱之法祛除痛苦,通往幸福之路。陶渊明的一生磨难重重,有诸多深刻的痛苦体验,可喜的是,他为自己修筑了一方精神家园,使其远离世俗之悲苦,实现了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借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分析陶渊明的痛苦和幸福,对于解读陶渊明的归耕田园与价值追求,深入探究他的作品,理解他成为后世文人精神楷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鹿守权 《语文天地》2013,(12):22-23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把田园景色、田园生活添加到诗歌创作中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一百多首诗中方位词"东"出现了十九次,除了表现田园生活实际上的地理方位还有泛指的含义,其中包括代指建业一带,结合陶渊明的一生可引申理解成政治、仕途。此外还有表现时光易逝的哲学含义。但是这些诗中政治无处不在。无论是归隐之前的徘徊还是归隐后对于政治的关心都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陶渊明的"隐"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隐",并不赞同传统观点认为陶渊明的隐退仅与魏晋隐逸之风有关。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经常被人认为是一味飘逸悠游的田园诗人.其实,他不仅是“百世田园之主”与“千古隐逸之宗”;年轻时也是多情的种子,钟情的少年;他还是一位充满舐犊深情的慈父;他还是因政治黑暗壮志难酬不得不隐居田园的无奈抚剑客.对陶渊明要有全面认识,应看到他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个独特存在,从他的志趣来看,陶渊明显性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酷爱;从他归隐的原因来看,更多的则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和追求,而不同出于对当时政治的否定。这颗诗坛的璀璨明珠表现出了不同流俗的背离政治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孙阳 《语文天地》2015,(10):19-2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陶渊明隐居背后的政治隐情。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  相似文献   

12.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视角有同有异。就其审美视角的相同点而言,二人都是从适性视角来描写田园生活以抒发乐享田园生活之关。就其审美视角的不同点而言,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孟浩然四十岁以后主要是从“人生归宿”视角来审视田园关,而陶渊明的一生几乎都是从“逃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二是孟浩然多是以游观者的姿态从游观的角度审视田园景观之美,而陶渊明则往往是从“图存”视角去审视田园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4.
<正>陶渊明,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著名诗人。他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曾积极投身于政治,但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与斗争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逸的人生之路。酒、菊、鸟,是他作品中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与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诗中之象,更是眼中之景、心中之意,充分折射出陶渊明的精神品格和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即韵味极为韵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陶渊明田园诗的不朽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切纯真、恬淡自然的风格;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练、本色自然的语言;真淳隽永的理趣。他的田园诗之所以魅力不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主观原因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6.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于魏晋玄学思想中"别出"一派.陶渊明的寄情山水田园,虽是假借道、释之酒杯,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中不断调和,最终达到了和谐自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怀着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死亡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畅游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 ,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他出仕是为了博取怡养性情、享乐人生的雄厚的物质资本。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他的一生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18.
“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与“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的完美契合,使陶渊明与当时的魏晋文人迥然有异。“爱丘山”的性格,与世俗相违,却与“自然之道”相契。山川田园之美与诗人的心灵交通,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将田园生活带进诗中,开拓了全新表现领域,丰富了文学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9.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于世的诗派,它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诗风在众多诗派中独一帜,自成一派。山水田园派诗人用他们恬静、清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静谧、安逸的田园诗画,陶渊明和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歌,而王维则是盛唐时期一位继陶渊明之后成就较大的诗人,可以说他是一位集山水田园诗派之大成者。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格调高雅、清新,诗中都充满了二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  相似文献   

20.
靳颖 《教师》2012,(12):128-128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给后人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其艺术风格朴素、自然、真淳,但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在他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