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与“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的完美契合,使陶渊明与当时的魏晋文人迥然有异。“爱丘山”的性格,与世俗相违,却与“自然之道”相契。山川田园之美与诗人的心灵交通,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将田园生活带进诗中,开拓了全新表现领域,丰富了文学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2.
魏晋隐逸之风盛行,与当时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名士惧祸,许多知识分子走上了归隐山林、田园的消极避世的道路。东晋政坛,是世袭豪门大姓把持朝政。只看家庭出身,不拔庶族人才。形成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用人制度。陶渊明由于家世门第的低微,命运注定了他在仕途上无法逾越门第之艰而有所作为。陶渊明的一生,是在矛盾中痛苦挣扎的一生。他的生活道路之多艰与思想变幻的多元化,是当时特殊社会历史政治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其故作放达的田园牧歌,是一曲曲充满伤感的无可奈何的痛苦的人生之悲歌!  相似文献   

3.
诗化的农夫——身处田园而不沾俗泥陶渊明是个诗化的农夫,他的诗作,大部分从田园风光中、从田园耕作中“采撷”而来。在他之前,鄙视劳动,不事稼穑,几乎成了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普遍观念,有史以来,如此重视热爱劳动、热爱田园的诗人寥寥无几,几乎终生在田园劳作赋诗的也只此一个。《晋书》卷九十四之列传第六十四回对陶渊明的描述是:“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他自己对自己则这样描述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性本爱丘山”,“田园日梦想”,希望能“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拥有农夫一般对田园山丘的出…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经常被人认为是一味飘逸悠游的田园诗人.其实,他不仅是“百世田园之主”与“千古隐逸之宗”;年轻时也是多情的种子,钟情的少年;他还是一位充满舐犊深情的慈父;他还是因政治黑暗壮志难酬不得不隐居田园的无奈抚剑客.对陶渊明要有全面认识,应看到他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不仅吟诵了他的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或隐或显地反映了他不能忘怀世事和个人不幸遭遇的苦闷和激愤。这些作品表面恬淡平和,实则深蕴着一个“有志不获骋”并不“静穆”的灵魂,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是我们了解诗人的思想,认识当时社会面貌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千秋 《初中生》2007,(12):14-17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诗歌潮流,因此陶渊明也被世人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白居易曾赋诗赞曰:“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相似文献   

7.
都市、边塞、山水、田园。王维的诗歌题材无所不备。从前期都市、边塞题材到后期的山水、田园题材的探索,王维诗歌题材有关现象具有超越文学艺术之上的哲学意蕴。题材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即是以“理想”作为其原始根基,诗人用艺术的方式追求诗意的人生。同时,从都市到山水的最终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回归,向人之自然天性的复归。诗歌多元的题材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永恒性使之在当时获得“天下文宗”地位的同时,也使得其以山水诗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8.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田园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一向以清淡简朴闻名,由于他注重的只是“自己的兴味,”在田园风情的描绘中,体现他对“梦的真实与美”的追求,加上他优美的语言艺术,运用绝句的表现手法,着意追求一种质朴隽永的风格,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情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韩愈(768-824)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广东也曾留下众多业绩。潮汕之韩江因他而命名。也曾被贬到当时“天下之穷处”阳山当县令。他在世时多有怀才不遇的境况。“马说”是他的一篇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来比喻与抨击当时掌权者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病态。现录于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养马者)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经过种种艰难困苦以后 ,却达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幸福结局”。因为在他的田园耕读生活中 ,“绝望”变成了“升华”“痛苦”已化为“美丽 ,。而对陶渊明人生“幸福结局”的定位 ,其意义更在于可以较为充分与明确地揭示出他所最终选择的一种人生道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双重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总觉得“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 ,孟浩然寄情山水 ,关注田园 ,并与之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清幽境界。在他纯粹意义上的山水诗中 ,他以清淡、平和之心 ,写清新、自然之物 ,从而形成了清淡之辞与隽永之味相渗而成的情韵美、清旷之情与清谧之景交融的意境美 ,构成了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40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而归。青年时期一直隐居家乡湖北襄阳,“以诗自适”。他虽长期隐居山林,但面对开明盛世,诗人怎不生建功立业之心呢?何况象他这样处世之才很高,用世之心很切的人。“终老空山”绝非甘愿。细品他44岁西游长安时,赠给当时正居相位的张九龄的诗,不难看出他希求得到张丞相的引荐,以隐求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卡片①真隐士陶渊明陶渊明是退隐田园、消极避世的典型。他生于晋、宋易代之际,社会乱离,生灵涂炭。对现实采取“邦无道则隐”的回避态度……后世士人尊崇陶公……在于他能够真正做到遗荣弃利,归隐田园,亲事稼穑,宁可穷饿而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与龌龊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和高洁旷达的情怀……然而,陶渊明那种“守拙归田园”,而甘愿“贫民依稼穑,戮力东林隈”的真隐士的风范,也是后世士人们可学而不可及的。卡片②作品研读三则1.活灵活现之工。探究:(1)“渔人甚异之”,“异”的是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惊”的是什么?(2…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对“名”是喜爱的,也是有所追求的。他既追求奇伟的功名、崇高的德名,也追求独特的文名。这三者中,由于奇伟功名追求之愿未遂,使他走上了归居田园的道路,并在此道路中,逐渐形成了他对崇高德名和独特文名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盛唐的边塞派诗人虽以写边塞生活和边塞风光名世,但也写田园山水诗。而王维向来以写山水田园著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然而,他在早期也作过一些有关游侠和边塞的诗。这些诗写出少年的豪迈,将军的英勇,表现当时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观猎)可作为其代表作,其原诗是: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鹏处,千里暮云平。诗作写的虽是普通的一次狩猎活动,却赞扬了将军野猎的勇武,猎技的精湛,也显示作者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在内容上,它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相似文献   

20.
学会拒绝     
溪流拒绝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无边的大海;小草拒绝了绿荫的庇护,把坚强展现于烈日风霜;繁星拒绝了黑暗的诱惑,向大地撒下点点星辉……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是我们熟知的清高的典范。他于四十一岁时拒绝了官位俸禄,归隐田园。由于他的拒绝,他得到了心灵最终的归宿。与之相仿的隐士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不问世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宁静的生活中悠然自得,作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希望之光的照耀,也会遇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