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着重介绍了越野滑雪自由滑行技术的特点,以及此技术在各种地形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加速推广普及此技术,为越野滑雪运动员取得更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滑雪技术(1)滑雪技术的特点①自由滑行技术滑雪运动有滑降、回转、急停、飞越障碍物、山坡、平地、转向、滑行等。滑雪是在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随着运动员意愿的自由滑行。滑行技术是保证自由滑行,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有滑降和回转动  相似文献   

3.
体能训练近年来成为国内体育领域研究热点,并逐渐应用于越野滑雪项目。越野滑雪拥有多变的地形及形态各异的赛道,运动员在参与该项运动时需要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才能熟练驾驭各类滑雪技巧,迎接不同越野环境的挑战。通过概述越野滑雪项目的规制及特点,结合项目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分析当前我国越野滑雪运动员在参与体能训练时存在的不足,提出力量、跑步、跳跃三种体能训练方法。通过重视体能训练与技术运用之间的关系,促进不同地形条件下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技术运用,以期加快理论研究和体能训练实践的融合,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越野滑雪运动员。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性越野滑雪比赛中,国际滑雪联合会对传统技术和自由技术在各项目中的使用做了具体规定。二步交替滑行是越野滑雪中的主要传统技术。本文对二步交替技术动作的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在越野滑雪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二步交替技术仍是越野滑雪的主要技术动作,即使是自由技术好的力量型运动员也应重视并掌握这一技术,以便迅速提高我国越野滑雪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越野滑雪中,即使是业余爱好者,也应根据地形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滑行技术.越野滑雪是由各种技术动作组成的一项运动.在有关越野滑雪的教科书中,只是讲些孤立的理论和简单的技术.在实践中,各种技术的径直"过渡"是比较困难的.最佳技术的径赛运动员最适合越野滑  相似文献   

6.
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整个雪上滑行过程中,虽然疲劳逐渐增加,但雪板和雪杖的蹬力(撑力)都应维持在最适宜的范围内。在越野滑雪训练的方法中,对多年训练的不同周期,力量和耐力发展的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比率问题等,至今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在越野滑雪多年训练周期的结构中,我们对合理的、相应的负荷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对12名越野滑雪运动员进行了5年的跟踪,运动员的年龄在16—20岁,训练年限为4—5年。  相似文献   

7.
越野滑雪是一项耐力性很强的周期性运动项目,特别是长距离的滑行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耐力水平要求。然而,合理的饮食结构在高级专业滑雪运动员的训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尚未对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饮食结构进行过专仃的研究。国外一些国家对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饮食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前苏联、美国、挪威等滑雪强国  相似文献   

8.
解放军滑雪队冬季两项滑雪运动员在一九八六年全国滑雪比赛和一九八七年第六届全运会滑雪比赛中,除了参加本项目的比赛外,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还参加了越野滑雪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见成绩表)。在以后的越野两项“虎跃杯”滑轮比赛中也取得了自由技术滑行比赛中的三个项目最好的成绩。上述成绩在我国雪界引起了强烈反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越野滑行技术二步交替滑行是滑雪技术的最基本动作和滑行技术的基础,也是平地滑行和上坡滑行的主要技术动作,因此各国运动员非常重视二步交替滑行的技术训练和改进。二步交替滑行动作与60年代相比,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首先,滑行动作上姿势高了,姿势高的优点是运动中心高,下肢活动灵活,摆腿动作快,动作幅度大,加快了动作的频率,有利于调整呼吸,减轻了后蹬时的脱滑。因此,国外运动员都采用高姿势的滑行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1984年第十四届冬季奥运会越野滑雪比赛中,欧洲运动员在个别线路上使用过蹬冰式滑行技术,人们称之为欧洲新式越野滑雪技术.这种技术动作在亚洲刚开始引起重视.苏联由于没掌握蹬冰式滑行技术,在奥运会上失去了很多奖牌. 1984年12月,奥地利越野滑雪教练员来华讲学时传授过这种技术,但仍未引起我们的重视。1985年1月,教练员梁新安、运动员唐玉琴、宋士纪代表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前夕到奥地利训  相似文献   

11.
李野 《冰雪运动》2013,(5):70-72
高校开展高山滑雪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滑雪的兴趣、爱好,以及锻炼行的养成,达到娱乐与健身的目的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高校缺乏统一的高山滑雪教材,对开设的滑雪初级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寞现有效的共性认识,严重制约了滑雪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提出在高山滑雪初级教学中应注意使大学生了解高山滑雪板的结构与性能,学会选用不同类型的高山滑雪板;选择合适的高山滑雪鞋与固定器,固定器的强度要求指标控制在4~5kg为好;高山滑雪服与滑雪杖的选用时注重性价比等问题,探索提高冬季高山滑雪教学质量之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滑雪体育休闲旅游的日益升温,参与的人数和损伤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大众滑雪者意外伤害事故的不断发生,使旅游安全成为滑雪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分析大众滑雪运动损伤的原因。结果表明:每个滑雪场所都会发生大众滑雪者人群的安全事故,自我防范意识较差、思想上对运动损伤不够重视是诱发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意外伤害事故所引发的滑雪安全问题,会导致游客对滑雪丧失兴趣,降低滑雪爱好者的滑雪旅游出行率,滑雪安全问题会对滑雪休闲旅游产业链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滑雪场所要加强安全意识,建立自己的滑雪俱乐部或与上述滑雪俱乐部合作,积极引导与组织大众滑雪者参与滑雪运动,提高大众滑雪的安全度;滑雪爱好者应增强预防观念,提高个人保护能力,提高个人技术,从而避免或减少大众滑雪者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通过济南市滑雪场和滑雪人群的深入调查分析,目前济南市开展大众滑雪运动的现状和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发现济南市大众滑雪运动发展速度较快,但还存在滑雪费用高、滑雪道难度小、器材陈旧,大众滑雪教练整体水平低等问题,因此还需要政府以及各部门的支持帮助,推动济南市大众滑雪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滑雪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支柱性产业,研究黑龙江省滑雪场地的布局与设施情况,对促进龙江滑雪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抽取黑龙江省60家滑雪场所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部分滑雪场的索道、雪道、雪具等配备较合理,大部分雪场的医疗救护、环保以及雪道质量有待完善和提高,大多数雪场周边遍布村屯,外部环境较差,行车极不方便。  相似文献   

15.
滑雪旅游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着缺乏政府主导,市场培育滞后,滑雪旅游产品单一,专业性人才缺乏,滑雪场管理模式及营销策略落后,滑雪装备业和用品业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政府主导与市场培育,拓展政府扶持力度;大力提高滑雪场的科学管理水平;完善滑雪旅游保障措施;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延伸滑雪旅游产业链;加强滑雪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机制等促进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全民健身运动视角考察黑龙江省大众滑雪运动开展情况,自编《黑龙江省大众滑雪运动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大众滑雪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大众滑雪的总体水平较低,各维度中滑雪认知水平高于其他维度;年龄越大滑雪运动水平越高,已婚人士的大众滑雪水平高于其他婚姻类型者的滑雪水平;年龄越小,大众滑雪的认知水平越高,金钱投入越多;年龄越大投入大众滑雪的时间越多;已婚人士有更强的滑雪动机、投入更多的滑雪时间;学历水平越高大众滑雪认知水平就越高;女性在大众滑雪中有更高的消费水平,男性滑雪时间多于女性,而且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我国大众滑雪伤害事故的发生,支持"3亿人参与冰雪"战略,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近年大众滑雪伤害事故特征,结合案例论证滑雪场责任的法律基础、具体义务和过错类型。发现:大众滑雪伤害事故后果严重;案件属于侵权责任纠纷,责任认定较为简单;依据《侵权责任法》(2021年后为《民法典》)等法律,滑雪场有安全保障义务,具体可分为5类;司法实践中存在滑雪场担责比例偏高问题,"自甘风险"条款的确立可能加重该问题。建议:政府应强化监管和惩处力度;业界建立经验交流与赔偿协商机制;滑雪者应养成良好滑雪行为习惯;滑雪场应积极购买附高风险运动的意外伤害责任保险并提高额度。  相似文献   

18.
高山滑雪比赛新器材对技术和比赛规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哲珠 《冰雪运动》2007,29(4):49-51
为使国内的教练员及运动员了解和选择新型雪板,提高比赛成绩和竞技水平,在检索、查阅了大量的国外信息及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山滑雪训练实践,分析近年来高山滑雪器材的新技术应用和国际雪联(FIS)一些新的比赛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19.
姜跃金  董平 《冰雪运动》2010,32(3):30-33
在分析我国越野滑雪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越野滑雪项目上已取得的成绩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目前我国越野滑雪项目存在专业队伍较少,各地重视不足;运动员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场地设施、器材装备及科研辅助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将越野滑雪短距离竞速项目纳入全运会金牌榜,吸引社会参与越野滑雪;加强同高水平国家交流;加强科研服务及保障;争取器材装备赞助,加快其国产化;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开展学校教学等措施,以期为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For the last 15 year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istances skied and of alpine skiing accidents has been performed in the Davos‐Klosters skiing area, a ‘closed’ skiing area, where every skier has to return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station. Distance skied is measured by vertical drop in 106 km determined by calculations from frequency surveys by lift‐operators. About 2.5 million km per season have been skied during the past years, a number remaining constant for the last 15 years. In the same time the requirement for rescue‐transports in this area has shown a decline of 46% to 288 transports per season due to a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injuries with initial immobilization. Therefore the so‐called transport‐quotient (one rescue‐transport per 104 km of vertical drop skied) has decreased from its initial value of 4 to 1 per 104 km. During the same time all winter sport injuries were analysed at the hospital of Davos. About 90% are injuries caused by alpine skiing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17 246 alpine skiing injuries for the last 15 years. There is a great decline in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eg fractures with a contrary development of knee injuries. Today half of the lower leg injuries are knee injuries (280 knee injuries out of a total of 1250 alpine skiing accidents per season). There is a gradual increase of upper extremity injuries from 17% of all skiing injuries in 1972 to 35% in 1976. A Swiss multicentre study on skiing safety shows comparable injury patterns in other skiing areas. The average injury‐severity measured by several parameters is declining.

In a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skiing equipment of 1072 persons who sustained an accident, only 32% had ski bindings with tolerable frontal release and 17% with tolerable torsional release. Parallel measurements of bindings of 600 non‐injured skiers gave the same alarming results. More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inding adjustment and knee injuries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