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清政府借助政治权威、人事任命和经济政策,基本上控制了洋务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政府权力介入并主导企业的运作,扭曲了企业的经济行为,损害了股东权益,引发了官商矛盾,企业因而缺乏独立自主性。洋务股份制企业政企合一模式造成行政权力膨胀,阻碍了近代新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政企关系创新的内容 从内容而言,创新政企关系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政企职能分开,奠定政企合作的职能基础。若政企分开后,以政企分割甚至对立取代原有政企关系.企业转轨建制、生存发展会更加困难。政企职能分开应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上入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政企关系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企关系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政企分亨解决这个问题的目标,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败的关键。到目前为止,政企关系改革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以放权让利为标志的政企初步分工阶段;第二是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标志的政企分离阶段;第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这个阶段工作困难很大,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建议在国家机构中设立“国经院”,使国有企业彻底从政府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4.
《学周刊C版》2015,(25):74-75
维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政治与经济和谐有序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我国频繁曝出各地政府与企业之间交换权力、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等潜规则乱象,严重干扰资源配置,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同时也对政企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其危害远比传统腐败严重。综上,研究两者之间的腐败防控路径具备现实需要和实理论意义。文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见解,重点探讨政企间"公—公"腐败的内涵、政企间腐败的原动力(内生动力)和助动力(外源动力)、政企间腐败的成本——效益分析,政企间腐败的防控路径4个方面。通过这些理论探讨,为我国正确处理政企间关系以及治理"公—公"腐败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传统分析方法以谁来发挥主导性作用为标准,整体考察政企关系,答案简单明了,但却容易忽视政府和企业内部结构对二者关系的影响。本文以日本为案例,在总结传统日本政企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从日本政企"师生关系论"的比喻出发,提出政企关系结构分析理论。这种结构分析既关注政企关系中政府和企业谁主导的问题,又注重分析政府和业界各自内部结构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就跟改革开放之前的政企关系一样.通过改革开放,政企关系得到了较大调整,企业不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而是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但因为教育改革的滞后,教育管理部门跟学校之间,迄今仍然是典型的父子关系,教育管理部门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全部权力,学校除了俯首听命,不可能有任何别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当前客观存在的政企关系“潜规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经济环境,对吸引外资产生了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政企关系模式和吸引外资的政策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前研究政企关系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作用机理的文章较少.以2007年-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政府补贴衡量政企关系,研究了政企关系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政企关系越好的企业,其现金持有量也越多,投资支出是二者之间作用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作用路径为政企关系越好的企业,出于多种原因,其投资支出也越多,进而为实现这些增加的投资支出,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9.
从研究校政企合作的缘起出发,校政企合作源于教育方针、产学研结合的需要、国外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以及国内成功的院校实践经验。梳理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学校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为企业输送人力资源;政府驱动、调控、监督校政企合作,给校政企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企业共享实验实习设备、负责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学校、政府、企业在校政企合作中是三方共赢、相互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其一,中央下放给企业的管理权、投资权、物资调配权、金融控制权等基本上被地方政府截留,政企不分的局面纳入了更加复杂的地方利益格局中,造成政企关系的地方化,地方拥有的独立自主权日益增多。而中央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对经济干预能力的下降,传统的“条条专政”让位于现在的“块块专政”。获得种种调控经济大权的地方一旦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便很容易萌生地方利益至上的观念,造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妨碍着国家宏观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11.
十年来晚清企业制度及其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学术界从企业制度层面对晚清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也作了总体、人物或群体的考察,探讨了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的制度特点,晚清公司制度思想,晚清人士的企业制度思想,晚清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与政企关系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对晚清企业制度的具体分析,扩大企业个案考察的范围,注重分析晚清企业制度思想的具体内容,打破单一评价尺度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的企业报效制是一种富于中国本土特色的企业分配制度。报效是政府主要凭借政治权力分割企业盈利的制度安排,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强制性,模糊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经济界限,打击了商人投资者的信心,削弱了企业自我积累的经济基础,晚清时期新式企业的产权缺乏法律保障的状况因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局急剧动荡,清廷被迫进行实行宪政体制的尝试。由于其缺乏诚意,因而逐渐失去人心,导致失败的结局。仔细考察当时的宪政思想,可发现不仅清廷与立宪派之间存在分歧,而且清廷内部与立宪派内部也存在分歧,思想脉络十分复杂,形成多元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晚清企业经历了由政府官员、清政府有关部门特许核准创立,逐步过渡到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依法设立的演变过程,出现了政府主导发起创立、政府主导招商募集创立和私人招商募集创立企业等方式。相应地,企业创立原则亦由特许核准创立转变为根据有关章程、法规依法设立。  相似文献   

15.
1901-1911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近代以来清政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其自身的统治危机.但由于清政府未能积极有效地处理这些困难,因此官制改革虽然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格局,但无法达到既定目的,没有解救自己,也没有借官制改革为新政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清末西藏新政改革是清中央政府在内忧外患、统治基础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为巩固其在西藏的统治和主权、抵制英帝国进一步入侵西藏,而开展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其力图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层面对西藏社会进行改革。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措施及改革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来对此次新政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使士绅阶层失去了传统的政治优势。但政府推行的发展实业、新式教育及地方自治等改革措施,又为其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在政府指令的运作下,地方社会相应成立了商会、自治会、谘议局等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士绅借助于这些新式社团和自治机构,广泛参与各种地方事务,在角逐地方权力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重组。新式社团和地方自治机构的出现,分享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促成了地方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史馆与清代中央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清代中枢机构的内阁兼管史馆,为史馆提供印信,收存成稿及修史资料。内阁官员在史馆中担任总裁,参与修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阁还负责督察各馆修书进度。翰林院与吏馆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兼管部分史馆,并派员参与史书纂修。军机处、宗人府等机构也与史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节制着部分史馆的修史活动。清代史馆与中央机关的密切联系反映出史馆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通过对史馆的掌控,把修史事业纳入到清廷整个官僚体制的运作之中,将政治和学术双重压力施加到史馆身上,把修史这样的文化事业变成了一种政治活动,在修史的学术外衣下,表达统治者的政治意愿。  相似文献   

19.
对清末商部创设之绩效的整体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机构改革方面,在中央设立了商部来专门管理工商业经济事务。商部的创设是中国传统政治管理体制向近代迈进的一步,它的创设对启动中国近代工业化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和局限性,也深深的影响了商部社会绩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