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课件出示购物场景图,并播放对话:小军:嗨!小明你好!小华你好!小明:小军你好!小华:小军,你是来买——小军:和你们一样,也来买笔记本。小明:我买了3本,用去18元。小华:我买了5本。小军,…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它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如何向学生正确传递教材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如何引导学生真正领悟教材负载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首先就涉及到如何有效使用教材的问题。案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苏教版小学数学第7册)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图上出现小华、小明和小军到文具商店购买笔记本的情景,并显示出小华说的话"我买5本"、小明说的话"我买3本,用  相似文献   

3.
听一位教师教授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师先是让学生观看了《乌鸦喝水》的录像片,然后介绍:“乌鸦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这些办法可以称之为‘策略’。”然后教师出示例题: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这样的5本,用去了多少元?  相似文献   

4.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文本提供了情境图:小明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教材呈现的是用列表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对这部分教材的理解组内老师持两种不同的意见。有老师认为:本题就是老教材中所讲的归一问题,数量  相似文献   

5.
片段一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图中,我知道了1个书包20元,1个笔记本5元,1盒水彩笔18元. 生:图中一共有3个人,小军、小晴和售货员阿姨. 师:要解答"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我们要知道是谁买的东西,买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听了一节四年级数学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对于课本中的例题(苏教版第七册第66页,图略)"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华说,我买5本。小华用去多少元?"教师首先出示活动要求:根据情境图,先整理表格,再根据表格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2)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数学问题?(3)根据所求问题,找出需要的已知条件。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8-10页例1、例2、例3。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索出示主题情景图(课本中的挂图):小红同学去文具商店准备买一枝圆珠笔和一本笔记本,一枝圆珠笔2元6角,一本笔记本3元4角。小红至少应该带去多少钱?  相似文献   

8.
[片段回放]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购物情境图) 师:从图中可以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个书包20元,一本笔记本5元,一盒水彩笔18元,一个钉书机12元.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如果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花多少钱?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课标本教材"分数除法"单元整理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苹果每千克5元,西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香梨每千克2.5元,葡萄每千克6元。小明、小华和小军分别用4元各买一  相似文献   

10.
案例: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我创设了“买汽车”的购物情境:玩具汽车大减价,汽车价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投影出示小汽车图)小林花了10元钱买了几辆汽车?他买的是哪几辆?用算式表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有的说:可以买2辆(即2元的1辆、8元的1辆或3元的1辆、7元的1辆……);有的说:可以  相似文献   

11.
赵文超 《数学小灵通》2013,(Z2):77-81,61
一、填一填1.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是()。2.5/()=15/18=()/36≈()(保留两位小数)。3.一个人的身份证号为3204211983051 48623,这个人的出生日期是()年()月。4.李丽带了20元钱去买笔记本,她买x本,每本3.5元,共用去()元。当x=3时,应该找回()元o5.小明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小红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的是笔者执教的几个案例,从中有所收获的是:赞扬是最好的启发,学会欣赏学生,能挖掘学生的潜质和创新激情。案例一学完小数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五年级要买5本笔记本和5支自动铅笔奖励给三好学生,买笔记本用了28.75元,买自动铅笔用了311.15元,一本笔记本比一支自动铅笔多出多少钱?学生先在自学本上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一名学生说“:可以先求出每本笔记本和每支铅笔各用了多少钱,再求笔记本比铅笔多多少钱,算式为:28.75÷5-11.15÷5=5.75-2.23=3.52(元)。这时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女生举手发言“:这道题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计算,…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例1.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观察劳动情景:小明在打扫教室,小华在操场上扫地. 说一说小明和小华同时扫地谁用的时间长,为什么? (小华用的时间长,因为操场大,教室小.) 操场地面的面积大,教室地面的面积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4.
【第086题】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出示题目:“小明有5元钱,他可以买以下的哪些文具?”(图片显示学习用品的单价为笔记本4.2元、卷笔刀1元、铅笔0.8元、钢笔12元、笔盒4元、练习本1.5元。)结果,学生认为小明只可能买笔记本和铅笔,或买笔盒和卷笔刀。5元钱一定要刚好用完吗?为什么学生会追求“刚好”的结果?该如何引导?(湖北省红安县实验小学涂如豹老师供题)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从图中,我知道了1个书包20元,1个笔记本5元,1盒水彩笔18元。生:图中一共有3个人,小军、小晴和售货员阿姨。师:要解答“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生:我们要知道是谁买的东西,买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6.
例1.小明用2.16元买了一种画片,如果每张画片的价钱便宜1分,那么他可以多买3张,问小明买了多少张画片? 根据题意,画片的单价与画片的张数之积应等于216分,可把216分解质因数,再根据题意组合就容易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非常简单的生活问题,如果出现在课本或试卷上,学生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如钢笔5元,笔记本3元,矿泉水2元,贴画1元,小明有8元钱,可以买哪两件商品?学生只写出5+3=8,3+5=8两道算式。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我发现好几位学生列出的方程都带有逆向思维的成分。比如列方程解答下面各题:(1)王老师买了一些笔记本,每本笔记本的单价是6.5元,一共付了78元,王老师买了多少本?学生的答案是78÷x=6.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是宽的1.5倍。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法。例如:李老师带80元钱,准备全部买文具盒、钢笔和笔记本。文具店里文具盒每个10元,钢笔每支8元,笔记本每本5元。李老师有多少种不同的买法?解答这个问题,要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排出所有的买法。如:先从最多能买几个文具盒(8只)想起,再依次少买1个文具盒,并与买笔记本、钢笔搭配,这样一下子就能得出12种买法。然后再从最多能买几支钢笔(10支)想起,再想买5支钢笔与其他搭配又可得3种买法(由于文具盒每个10元,笔记本每本5元,所以买钢笔的支数只有是10支、5只,否则不能搭…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的是笔者执教的几个案例,从中有所收获的是:赞扬是最好的启发,学会欣赏学生,能挖掘学生的潜质和创新激情。 案例一学完小数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五年级要买5本笔记本和5支自动铅笔奖励给三好学生,买笔记本用了28.75元。买自动铅笔用了311.15元,一本笔记本比一支自动铅笔多出多少钱?学生先在自学本上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