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需要的结构方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缺一不可的;在需要的主体方面.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在需要的层次方面,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不断上升的。相应地,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现照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要引导人们实现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就要协调人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就要为人民需要层次的上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魏东平 《文教资料》2007,1(25):141-144
精神需要是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由于对某种社会生活或现象感到欠缺或不平衡而渴求得到满足或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精神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当前,在教师需要及其激励中,主要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上,重物质需要轻精神需要;二是把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归结为道德需要和道德追求,忽视教师精神需要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针对当前教师精神需要的特点和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进行合理调适与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化素质教育,强化身心素质培养以及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品质。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还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作为招生管理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类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选拔输送大批合格的生源,促进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地发展。当前,如何使招生工作适应教育奔小康的新形势,亟需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新世纪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小康社会作为人的活动结果,是全国人民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凝聚,这一创造过程无疑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大文化的特性和内涵。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多层次性,即全面的小康社会离不开物质小康、制度小康和精神小康。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学校中教师的需要有其鲜明特征,精神化需要优先,强烈要求创造、成就;注重自尊和荣誉;物质的需要含有丰富精神性。对教师需要的相应管理必须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需要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 ,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人的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 ,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性生活需要、健康和安全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即人对社会的需要 ,包括人与人的相互依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和劳动合作需要 ;人的精神需要包括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三个方面。其中 ,认知需要包括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 ;情感需要是人对积极、愉悦情感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消极、忧郁情感的克除和消解 ;意志需要即对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人的精神需要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之中。人的精神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构筑广泛的社会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不断满足和发展人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理论来源,“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回答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问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回答了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问题,只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贵穿于“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因此,“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继承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欲”相当于现代心理学“需要”一概念,在中国古人观念中,它更偏重于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古人在对理与义、义与利的论述中,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具体内容及其关系。将它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比,两相暗合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进程是我国经济、政治、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本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角度,论述了小康社会政治目标的战略地位、具体蓝图以及实现小康社会政治目标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恩格尔系数不适合用来衡量我国居民生活状况,新的社会时期需要更多从精神消费和幸福感受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刘思敏提出旅游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特质,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用"旅游恩格尔系数"来判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是大势所趋.但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实证研究表明,刘氏旅游恩格尔系数虽然从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正向测量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但在计算模型上仅采用旅游消费作为计算指标却存在商榷之处,还需要构建新的模型来弥补此计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力量是小康社会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内化整合功能是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民族精神的能动实践效用是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真正腾飞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建设是发展我国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着力点和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小康社会下的政治文化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崭新实践,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项工作的发展程度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研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特别是对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加强道德建设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显得尤为迫切。既体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西部的小康至关重要。加强道德建设对于推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显得尤为迫切。既体现了西部小康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更加强调各项事业和各方面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进步目标,也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宗旨的社会境界;坚持经济建设和化建设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