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近几年文艺学美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命题,这一问题涉及文艺学、美学、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决不能简单的批判,应该分析其表层和深层的含义,将这一客观的审美命题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中,以促进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为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消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在"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运动轨迹中,实现了"审美"在当代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与融合。这样,在一个处处皆美的世界,艺术走向了和美截然分离的宿命。然而,从美学的批判角度上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势必导致审美判断不再可能,而必然走向自身的反面,即以美的名义扼杀社会成员的审美敏感力,最终把世界变成"美的荒原"。因此,在新的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美育功用不应被忽略。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它包括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个方面,大众休闲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融生活与审美为一体是其最基本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它既可积极发挥审美的人文价值功能,亦可为当代美学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当前消费领域中的审美化倾向,认为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生活的深层次扩展和渗透。审美化消费是一种审美经济价值生成的新的消费模式。审美化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审美权利的获得扩展。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8-43
当代美学将超验层面的"审美"与经验层面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同时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现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内容,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传播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构建,人们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活动来传承人类文明。生活本身最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生活中一切传播过程、传播活动均具有审美价值、最能体现审美需求。而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实践作为整个传播过程的主体要求,在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需遵循传播规律与美学规律,来力争实现人类审美的需求。理想的传播内孕真、善、美于一体,这使得传播过程审美化,凸现人类文明的精神索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相似文献   

12.
古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了摩尔根研究视野里的主要话题,既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又给人以质朴和丰富的感觉。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进入文明时代,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增强的结果。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感性形象之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摩尔根极为重视家庭这种生产生产力的重要微型组织,他致力于探索其在古代社会中的辩证发展之美,从微观所有制阐述历史的宏观逻辑演进,给人一种微观生活对宏观历史的塑造之美。从审美的角度向人们说明了野蛮人生存方式需要改进、迈向文明的阶梯具有历史必然性,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使人们步入理想社会,而且强调暴力革命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社会进步的脚步的不可逆转性。未来社会从审美的角度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人生美学主要是以“礼”“乐”来实现“仁”,以“仁”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在现代化经济和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人的本性产生的转轨与变异,使得孔子的人生美学再次被遗忘的大众所怀念。论文拟从日常生活审美的维度来探讨一下孔子人生美学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美学对现实经济的研究是被忽视的,审美一直远离于经济活动之外,成为形而上学之“道”。警而,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强,审美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它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审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人因为有死而产生死亡意识.由于人们对死亡的关怀态度不同,生成的死亡意识就会不一样,关乎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个性也会不一样.《闲情偶寄》启示我们:生活美学是根植于死亡的呵护意识之中的.只有呵护死亡,才能形成审美心境,才能发现人生之美和享受生活之美,以利于生命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在文艺美学观上,孔子倡导诗乐舞等文学艺术应肩负起移风易俗之重要使命,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严肃(彰显阳刚之气);而其政治美学观则倡导仁德礼治,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温情(刚中带柔);其生活美学观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循礼修德,其风格可谓雅正中透着鲜活(刚柔并济)。在共有风格上,三者皆显“雅正”(阳刚);在风格差异上,其文艺美学观更为严肃(阳刚),其政治美学观和生活美学观则更为活泼(阴柔)。  相似文献   

18.
审美人格是人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审美化的力量源泉,是人从事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和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的审美人格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整理,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在审美人格价值取向上主要体现为四维人格,即仁善人格、恬淡人格、谦逊人格、浪漫人格,要以此四维审美人格作为当代社会人格建构的价值风标。  相似文献   

19.
北方艰苦的生存环境致使北朝异族过着一种朴野粗鲁乃至带有血腥气味的生活。这一北方的生活习俗经过历史文明的洗礼,涅槃再生后沉淀为一种重骨力的,以刚劲劲健为美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从雕塑、书法这两个艺术门类加以剖析可知,崇尚刚劲劲健、重骨力的这一美学风标依然为属于北方文化系统的李世民所秉承。与此同时,对于南方的文化美学,李世民有选择地加以吸收熔铸,从而创造了属于北方文化系统的南北合流的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