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到题目,有人会说:共振是物理现象,怎么能同数学教学联系在一起呢?的确,共振是物理现象,它指的是“当策动力(或强的力的频率)等于物体固有的频率时,振幅达到最大现象”。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学生学习频率尽可能相近的策动力频率,必然能产生共振效应,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在高中物理课本中,讲到共振时,都附有如右的插图。并对共振的意义作如下表述:“当策动力的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该图表示了有阻尼的受迫振动,当f=f固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且为有限值。其实,有阻尼的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时,策动力的频率并不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而是小于固有频率。就此本文拟对受迫振动、共振等有关问题,做一讨论,供教学参考。一、受迫阻尼振动的稳态解设一质点,质量为m,除受弹力或准弹性力-kx和媒质的阻力-γ(dx/dt)作用外(γ是阻力系数,通常认为物体以不大的速率在粘滞媒质中运动时,媒质的阻力和物体的速率成正比),还受一周期性的策动力Hcospt作用而运动(H是策动力的力幅,P是策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物理受迫振动这一节内容中,有一个演示实验,器材如图1。当摇动曲轴时,下端的砝码随之作上下周期性往复运动,用来说明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策动力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间的关系)。教师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反映效果不够理想:①在运动过程中,下面的砝码经常出现水平方向摆动。②在共振时,下面砝码的运动作上下最大振幅时周期不稳定,甚至无规则乱跳乱摆。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装置如图2。1装置说明1-桔黄色滑块:调节固有频率;提高可见度。2-弹簧钢片:振子,与滑块结合(固有频率100图1次/mi…  相似文献   

4.
彭静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15):38-39
“你是大摆,我们是小摆,你怎么摆我们就怎么摆,我们和你发生共振,学好物理,实现心中的梦想。”这是我在上完共振后学生写在作业本上的话。这使我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好好利用物理学本身提供的事实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有意识渗透人生观的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1共振教学的感悟发生共振的条件是:当外界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越接近时,物体的振幅就越大,也就是从外界获得的能量就越多,当外界的策动力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物体的振幅达到…  相似文献   

5.
曹宏  刘晓红 《物理教师》2001,22(8):37-37,43
关于受迫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一册(必修)》,(1995年第2版,1997年5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必修本”)的第139—142页“共振”一节中,通过图5—8(本文图1)“摆的共振”的实验,得出如下说法:策动力频率厂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f固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策动力的频率跟固有频率相差越大,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小.  相似文献   

6.
任何物体产生振动后,由于其本身的构成、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原先以多种频率开始的振动,渐渐会固定在某一频率上振动,这个频率叫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当外界再给这个物体加上一个策动力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正好相同,物体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产生共振时,由于它能从外界的策动源处取得更多的能量,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克拉尼图形展示了在不同频率下的共振模式图案,它巧妙地解决了课堂中无法直接看到“共振”现象的难题。当驱动力频率近似等于某一固有频率时,金属板上会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图案,从而直观地反映共振现象。在物理声学“共振”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克拉尼图形”实验装置,使得抽象的物理量可视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联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相似文献   

8.
“师生共振”现象中的“共振”原是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这一原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作为“策动力”的实施者,能够把握“受振动”者——学生的“固有频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即可产生“共振”现象,获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9.
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而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差较大时,物体振动的振幅较小.驱动力的频率逐渐接近固有频率时,振幅逐渐增大.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即f驱=f固时,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那么,为什么在f驱=f固时,物体的振幅能达到最大呢?  相似文献   

10.
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策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做好共振演示实验特别重要,笔者根据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演示方法,实验的可见度不同,供同行们参考.一、应声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他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演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15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种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十分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从外界给某个物体加上一个振动(称为策动)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正好相同,物体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产生共振时,由于它能从外界的策动源处获取最多的能量,往往会产生  相似文献   

12.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间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巧设悬念,使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共振”大多数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果课堂上教师巧设悬念,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共振”,足一个物理慨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问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一根长约30厘米的木条上,钻两个小孔,孔内插入两根竹篾片(篾片尺寸约为长30厘米、宽5毫米、厚1毫米),上端夹铁夹子。由于铁夹子夹的高度不同,所以两根篾片的固有振动频率是不同的。然而,当你用手来回移动木条,并且由慢到快逐步提高移动频率时,两根篾片都是作受迫振动,篾片摆动的频率都与策动力相同,不相同的是振幅——策动力频率接近固有频率的那根篾片的摆动幅度要大些,而且越接近,振幅越大,直至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15.
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共振”一节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轮船航行的时候,会受到周期性的波浪的冲击而左右摇摆。如果波浪冲击力的频率跟轮船摇摆的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振,能使轮船倾覆。这时可以改变轮船的航向和速率,使波浪冲击的频率远离轮船的固有频率。”上述内容是共振现象在生活实际中具体运用一个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而我们发现不少人对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不甚清楚,对诸如“轮船左右摇摆的固有频率与哪些  相似文献   

16.
杨红娜 《物理教师》2007,28(2):2-42,56
教学实践表明,以往学生在学习“受迫振动共振”时,对于物体做受迫振动时振动周期(频率)等于驱动力的周期(频率)很难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必修课本第一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一根张紧的细绳上挂几个单摆 ,其中A、B、G摆长相等 ,当A摆摆动的时候 ,通过张紧的绳向其余各摆施加周期性策动力 ,其余各摆就做受迫振动。驱动力的频率等于A摆的固有频率 ,它由A摆的摆长决定。其余各摆的固有频率也都决定于各自的摆长。可以发现 ,长度跟A摆相等的B、G两个摆的振幅最大 ,长度跟A摆相差最大的D、E两摆振幅较小。本实验的结论是 :驱动力的频率f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f固相等时 ,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驱动力的频率跟固有频率相差越大 ,受迫振动的…  相似文献   

18.
葛冠韬 《班主任》2005,(10):15-16
一、"共振模式"的提出 当外界给物体策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振动的固有频率时,物体的振动幅度达到最大,这一物理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振".  相似文献   

19.
电教媒体在自然课教学中的运用施月林一、电教媒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一)导入部分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可引起学生求知欲,激起学习的情趣,从而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学习“树叶”一课,学生...  相似文献   

20.
柯静  王绪伦 《职业技术》2006,(10):120-121
引青动力(Motivation)一直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Corder(1973)认为:“只要有学习动力,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Hamer(1997)认为具有长远目标和动机很强的学生比起那些不具有长远目标和很强动机的学生更容易教。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学习动力越高,语言学得越快,学得也越好。关于动力,认知心理学将其分为内部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力(Extrinsic motivation)。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它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