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家庭、社会犹如"三条腿"支撑着教育这个"桌子",但是,当前家庭、社会的教育氛围不能和学校教育齐头并进,而是"一长两短",在某些方面,家庭、社会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张晶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不配合的现状比较严重,因此...  相似文献   

3.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优势。要强化学校德育教育主阵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优化家庭和社会育人环境,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多渠道教育网络化的整体效应,保证整个教育目标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出发,应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体系,学校与社会的信息通报与反馈体系、舆论导向体系,家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传播体系、行为示范引导体系。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出发,应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体系,学校与社会的公共道德测评体系、社会行为监督和纠错惩处体系,家庭与社会的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融合体系。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的体系。首先通过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分析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概念;其次按照场域的不同将劳动划分为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并对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论述,构建了劳动教育家、校、社会的教学体系;最后对家庭、学校、社会实施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为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和谐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8.
泰勒和多尔的课程原理因为缺乏整体性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目标一致性出发,应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体系,学校与社会的信息通报与反馈体系、舆论导向体系,家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传播体系、行为示范引导体系。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内容一致性出发,应当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体系,学校与社会的公共道德测评体系、社会行为监督和纠错惩处体系,家庭与社会的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融合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的德育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教育公平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和谐共生、共同促进、相互渗透,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金朝林 《云南教育》2023,(11):22-23
<正>现代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努力实现“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特性和规律,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中充分发挥好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而许多的问题,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1,(95):10-12
在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主体,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虽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承担着开展教育的重要职责,但不是所有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所在的社会,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构建三方一体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拓宽教育途径,逐渐将家庭、社会有机地协调起来,注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状态逐渐变为现代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现代教育逐渐成为一个人的终生教育,更是全社会的教育。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学生成长的一体化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向全社会开发。因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联系,在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下开展学校工作,对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而许多的问题,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5.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整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司其职而又相互联系,任何一方面的失误或者失职都会造成文化缺陷,形成社会发展障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强调人性理性。只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特征,才能构筑社会公平和谐的基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连接和联系、协同作用完成教育年轻一代任务,使之不仅能接受和继承优秀文化,并且能为文化改进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它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对青少年教育实施齐抓共管等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芜湖市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这一有效形式,初步形成一个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假期为重点,延伸全年的有芜湖特色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到现代"狼孩"的故事都无不说明了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某一方面去做,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建立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才是实施协同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8.
教育永远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边的、互动的社会活动。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相互之间的联系,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而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一课堂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就是社会的因素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学习文化,还要学会接触社会、探索真理。很多的生活百态其实都是在社会中才能够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的。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没有谁能代替谁,也没有谁是可以缺少的,如何能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务必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看是否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家庭,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早在“八五”期间我校就开始了实施创造教育的研究 ,为探索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本模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家庭和社会的普遍要求却常常与学校教育思想不一致 ,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脱节。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必须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的创造教育一体化。为此我们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承担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家庭、社会创造教育一体化”实验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创造教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1 .开设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