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是吃青春饭的吗? 看过一个关于记者的专访,对其中的一段话一直记忆深刻,那个记者在谈到自己职业规划时说:"我已经过了30,感觉自己可能要被淘汰了.现在很多媒体招聘时只要30岁以下的,我活得很恐惧."说这话的记者叫王克勤,他因为揭露兰州证券黑幕被迫离开家乡,漂在北京.  相似文献   

2.
张笑恒  小示 《出版参考》2008,(12):48-48
所有二三十岁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很多人慢慢地让自已的梦想变成了梦境,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为什么?前者的理由是自己没有时间,他们最喜欢说的就是“太忙了,我没有时间去做那些我想做的事。”但是后者却从不抱怨,而是善于在繁忙的生活中,挤出一点时间,哪怕是一小时,留给自己。  相似文献   

3.
马婧 《青年记者》2016,(1):35-36
记得刚上初中的第一节外教课,老师问我们:“你们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我记得当时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汉英词典,搜索“记者”、“新闻工作者”用英语怎么说. 11年过去了,那个年少时根植于内心的梦想种子早已破土而出,一点点发芽、成长.我也越发觉得,自己对于媒体、对于新闻有一种天生的热爱,这种热爱不需要很多具体的原因,无关于物质和名誉,只是单纯地觉得,做新闻让我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谓“记者”,是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包括记者、编辑、主任、老总和其他在媒体工作的人们。河北日报离休老同志、73岁的老记者汤小薇,把她离休后10年(1989———1999)的作品集成了一本新书《平淡下的激荡》。我读了感慨丛生。我首先想到了人的生命史、人的事业史、人的行进足迹、人的耕耘与收获,乃至我们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到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对待我们自己择定的职业,来度过自己归根到底并不漫长的一生。突然地想到一句话:“终身年轻”是记者。既然是“终身”,难道不是包括青年、中年、老年吗?怎么可能是“终身年轻”呢?…  相似文献   

5.
黄博 《今传媒》2006,(3):50-51
“知道什么是孤鬼野魂吗?——就是我们驻站记者呀!”1997年秋天,我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陕西记者站一名驻站记者时,老记者们这样调侃着传授他们的驻站感受。当时的我很不理解——驻站记者怎么就是孤鬼野魂呢?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用这四个字形容驻站记者非常形象、贴切。不过现在再来看,其含义已大不相同,“孤鬼野魂”除了“孤独”以外,更多了一种独立、独行、我思、我魂的境界。在古汉语中,“孤魂野鬼”是前后互文,也可以写成“孤鬼野魂”。写自己的驻站感受,我更偏爱“孤鬼野魂”——孤鬼有野魂。“孤鬼”要做“全鬼”孤魂野鬼,孤…  相似文献   

6.
"给你个发泄的机会。"这是我接到关于"年轻记者的烦恼"选题的前一句话。"年轻记者的烦恼"?我思考了半天,实在想不出就自己而言,做记者的烦恼是什么。其实,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令我自己也很不解,平时我不是常常埋怨工作累吗?不是总嚷着工作压力大吗?为什么真要我来回答记者的烦恼是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烦也不恼。嘴上喊着烦,但心底里又说不出烦的原因,这是心口不一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又想,就在我要放弃写下去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07,(6):24-24
“亲爱的,你要做爸爸了,孩子的预产期可能是你的生日,你幸福吗?”我幸福吗?亲爱的,我为了这个小子已经等了30年了,你  相似文献   

8.
蒋志  许中云 《传媒》2002,(1):53-56
福柯说:音乐是毒品 最近我有一个梦想,想和一个电台联系,希望做一个一整晚的音乐节目。这个节目会用一个特别怪的名字:好听的音乐和一个唠叨的人。我做这个节目是想讲自己的音乐人生,从自己第一次喜欢上音乐开始。我在30岁之前还是一个“音盲”,对音乐毫无兴趣。我做这个节  相似文献   

9.
“两会”新闻战,向来是“惊心动魄”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运转”,常常令我在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神来。细细地数落,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发稿量都在四十条至五十条左右,而且报纸采用的情况也不错。于是就有人问我:“你不是驻团记者吗?有那么多稿写吗?”的确,作为驻地记者,当初我也是这样问自己的。在许多人看来,“两会”宏观上的”大  相似文献   

10.
张迪 《记者摇篮》2010,(2):42-42,41
曾几何时,我期待着自己能够像闾丘露薇一样,深入战地,火线采访,手执话筒,镇定从容地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转眼间,我不仅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想,而且还真真实实地做了五年。2004年7月,我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辽宁教育电视台,成为了新闻中心的一名记者。怎么形容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2.
方培恩在黑龙江日报当记者,我们常有“共同战斗”的机会。熟了,也就无话不谈。我问:“你当记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已是满头银发的老方毫不犹豫地答道:“抓第一手材料。”这不禁使我想起94岁谢世的苏联著名女记者莎吉娘的一段名言:“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不要把自己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委托给他人,一切都要自己动手。”  相似文献   

13.
我的记者生涯是从新疆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是从萌起去新疆意念的那一刹那开始的。那是1955年冬天,我在新华社国际部做了7年的编辑工作,听同志们议论说总社往新疆分社派记者很难,一些同志不愿意去新疆,因为那里当时还很艰苦。我一时豪兴顿发,自动请缨:“不是说青年人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吗,我愿意去新疆!”这个要求一经提出,三天后就得到批准,并很快发出了调令。 当我办妥调动手续,迁移户口的时候,派出所的同志问我:“犯错误了吗?”  相似文献   

14.
至今仍记得到报社面试的那一幕。那天上午,我准时走进一间办公室,忐忑不安又故作镇静地看看其他几位,连我一共四个。不一会,进来一位老记者和蔼地与我们交谈,其他几位立刻叽哩哇啦地说成一片,仿佛已是面对考官。我便有些自惭形秽,“笨嘴拙舌的还想当记者!”还好,第一个就叫到我,长痛不如短痛,行不行总得过这一关,我怀着些许鸡充凤凰的歉疚走进考场。 还好考官并没有问我“你觉得自己适合当记者吗?”一类眼下挺时髦的问题,考官只是问,“你为什么想当记者?”这不用瞎编,也不必自诩,我放下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16.
人人都会做梦。体育记者,总是梦想能采访奥运会。当我踏上赴巴塞罗那的旅途时,已做了近八年的体育记者。在登上飞机前,总编室让我留下一句话,我说:“奥运会是个大舞台,唱戏的不仅仅是运动员,激烈的新闻竞争对记者也是一种挑战。”这句话第二天登在报上,我没看到.回来看读者来信,他们说我是“自断后路”,作“悬崖一搏”。其实,我当时没想到还有后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想方设法能让本报的奥运报道出彩。怕只怕孤身作战,力有不逮。他们为何视而不见? 在巴塞罗那,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7月20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中国记者蜂拥而至,纷纷捕获这些“庞然大物”。然而在众多的记者中,我却发现了作为香港某电视台评论员的江加良,他谨慎小心地躲在人群里,后被其  相似文献   

17.
“小张,你的新闻今天上了头条啦!”“是吗,我早看到了。”“你再看看,这则新闻是你写的吗?”“当然啰,那还有错?”斩钉截铁。可不是么,本报记者的名字赫然在焉,那来半点疑问?其实,这则见报的新闻,从导语到结构,压根儿就不是原来发给编辑的那则新闻了,记者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素材,由编辑代劳,已经重新写过了。对话发生的时候,记者对自己的大作,根本没有看过。稿子登出,完事大吉,管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18.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9.
何凯 《出版广角》2014,(7):34-37
正文艺与新民——兼谈知识分子写作柴春芽:我觉得30岁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30岁之前我是像堂吉诃德一样向外去战斗批判的角色,做了八年的记者,有过被撤职的经历。我在30岁这年发生了一个思想的转折——启蒙先启自己,新民先新个人。30岁那年我做了一个选择,去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一个牧场做义务的老师,在那里生活一年,这是没有报酬的。那个地方没有电,没有通讯,没有公路,我每个月要去县城买食物,需要骑马走九个小时,但那九个小时的路不是像蒙古草原那么平坦,而是山路,特别陡峭。我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就是希望先  相似文献   

20.
浅谈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报刊文摘》曾经刊登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说的是一个有着沉重学业负担的14岁少年在看了一个电视现场采访节目之后,感觉到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毫无意义,于是留下遗书,饮毒身亡。这个少年所提到节目是一个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14岁的少年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