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7年2月,"广西政府官员宴请吃穿山甲"的微博话题引起网民热议,引发舆论热点.本文通过对"吃穿山甲"事件中的舆情分析,认为政府在舆情应对上应顺应社会治理结构变化、直面舆论关切、建立良性官民话语关系、重视情绪传播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力,从而为有效牵引舆情走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焱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4):75-131
通过详细分析网络舆情组成要素,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网络舆情话题数据立方体模型。该模型涵盖网络舆情的大部分组成要素,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展。实际案例分析表明,应用该模型可以对网络舆情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分析结果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网络舆情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网络舆情话题,并为网络舆情预警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演化过程。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从舆情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中介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网络舆论场生态格局和演变规律的探寻,以期能更好地把握舆论的风向标,有利于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公共决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预警是网络舆情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从3个方面改进现有网络舆情预警方法:首先,制定客观有效的预警体系;其次,通过跟踪统计特性、构建备选模型库、制定模型选择规则等3个步骤,来自适应地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第三,运用云模型实现从预警指标到威胁状态的转换,并将当前威胁状态与潜在威胁趋势进行融合评估,得到预警等级.实验表明,该方法得到的预警等级具有时变性,变化过程与事件发展过程一致,并体现了网民的上网规律,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5.
传播效应是指社会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某些因素在内力、外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或关联度很强的相互感应和作用,其对研究舆情的萌动、形成、发展规律起着重要的奠基意义.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社会舆情为研究样本,系统地研究社会舆情传播效应,并对社会舆情的传播机理与规律做了深入探析.一、聚合效应聚合效应,又称为累积效应,是指某些物质被多次吸收进入生物体后产生蓄积、累加作用的现象.该效应在长期的累积或持续发酵效应作用下,会使原来的物质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任何舆情都有一个萌动、爆发、发展、消弭的过程,同样也蕴含着很强的聚合效应.社会舆情在萌动期就可能出现一些征兆或迹象,其随着主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通常也在经历一个长期累积或持续发酵的过程,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不断聚合和反应,最终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进.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界,还是政界和企业界,都存在着不能准确把握和使用舆情概念的情况:一是将舆情与舆论混为一谈;二是视舆情为“舆论情况”的简称.舆情和舆论,关系密切,有诸多共同和共通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区别.舆情即民意,不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舆论概念和舆情概念,会呈现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两概念可以也必须同时使用;第二种情况:仅能使用舆论概念;第三种情况:仅能使用舆情概念.在涉及公众(网民)的意见未公开表达的情况时,特别是公众通过某些特殊的方式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自己的情绪时,则须使用舆情概念.对某些博主发的博文(包括微博)、论坛上的帖子、他人发的微信,进行不露声色的点击、转发,甚至只是进行围观(而参与围观的人数众多),这时,显然并不构成舆论和舆论现象,但是已经成为真情了.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来临,整个社会舆论生态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如两个舆论场之间力量对比变化、"双低"群体众声喧哗、微博微信双平台交织传播等。本文在此基础上将目前的舆情研究总结为"学"为末、"术"为主和"策"为上的现状,并分析了舆情研究目前的困境,进而提出了舆情研究出现的转向和趋势,如从信息传播到情绪传播研究、从信息流到社会关系网研究、舆情研究向社会运动研究的偏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链接网络图的互联网舆情话题跟踪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互联网舆情演化具有的衍生性和动态性特点,使得舆情话题的跟踪分析相当复杂.为了及时、准确地跟踪舆情的衍生话题,本文在分析网页间的链接关系与网页内容关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舆情演化的链接网络图概念,以及网络图中节点与舆情话题的相关度计量和更新方法,基于此提出了基于链接网络图的舆情话题跟踪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链接网络图的舆情话题跟踪方法能够在保持较高准确率的前提下,显著地提高舆情话题跟踪的召回率,并能够从网页的链接中发掘出与舆情话题相关的网页.  相似文献   

9.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以其交流便捷、传播迅速等显著特征成为反映社情民意最常用的窗口.但网络舆情的自由化与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会给社会舆论安全和国家稳定带来消极影响.针对网络舆情主体规模庞大的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对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与预警势在必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说明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监管和预警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归纳出最能直接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的八大内容,并构建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多通道提取、分析与挖掘以及研判与预警三个层面的系统体系架构,旨从整体上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隐患的及早发现、快速响应、应急控制、主动疏导和反馈调整,促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萍 《东南传播》2021,(5):105-107
"知乎治校"从网友的调侃用语变成如今的网络热词,这说明了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方面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交网络时代下,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内容和载体都有新的变化,这些给高校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认真做好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注重倾听学生诉求,弥合舆情断层,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