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边缘新闻。它既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离生活、实际较近。社会新闻与社会经济新闻是什么关系?正如社会是包罗万象的,社会新闻是一种多边缘新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法制、科技、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新闻无所不及。社会新闻与各门类  相似文献   

4.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目前经济报道的生硬而言,经济报道的“软化”看似一个技巧问题,实则是一个视角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读者意识问题。由于我们赋予了新闻过多的职能,使新闻功能发生了一定的错位,而这种错位又被不同社会层面及其部门的功利主义所利用,导致目前的许多经济报道成为一种部门或机构工作操作程式的一种翻版,读来味同嚼蜡,读者望而生厌、这种又干又硬的经济报道一直是媒介头痛的一个难题。“软化”这类报道,实际上是如何寻找工作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最佳接D。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达到“软化”目的的途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有平民视…  相似文献   

6.
“软中有硬”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3月同新闻界部分同志座谈时。针对当时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认识谈的一个观点,强调的是要正确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一晃40年过去了,重温当时的背景并联系当前新闻改革的实际,颇觉有重提这一话题的必要。 软,指新闻或新闻节目的可读(受)性、社会性,硬,指其指导性、思想性,这在新闻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软中有硬”这一提法虽然始于毛泽东同志。但用“软”和“硬”分别表述这类意思却更早些。  相似文献   

7.
大凡枯燥的经济新闻,都有一个通病——缺乏接近性。要下大力气治好这个“通病”,对经济新闻实行“软化”。“软化”是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怎样才能达到“软化”的目的呢?我认为宜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避“硬”就“软”,选题趋向社会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记者应当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读者或听众、观众对会议报道越来越冷淡,有些读者干脆不读此类报道,而我们新闻界却对此表现得不太敏感,依旧我行我素。打开不少报纸,大大小小的会议新闻充斥版面,尤其在头版上,稳稳占据着“上半部分”的位置。这种你看你的、我写我的现象,说明在新闻采编方面,许多地方缺乏市场意识,缺乏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9.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硬与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这一原理启示我们,在硬新闻的写作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些软新闻的写作手法,则无疑会使硬新闻像软新闻一样引人入胜。 新闻有软硬之分,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软新闻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自如,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趣味轶事等。硬新闻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报道。硬新闻写作多半采取“直接了当的新闻”所用的手法,写法比较呆板。软新闻则不然,其手法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不像硬新闻那样在导语、正文和结尾方面有一定的规范,可以采取记叙、描写或解释等多种手法。美国新闻工作者哈里斯莱特和约翰逊,在他们合写的《全能记者》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事件本身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或者记者有足够的本领,硬新闻也可以用软新闻的手法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一个记者,最怕的是写出来的报道泥牛入海无消息。最希望的是听到别人对自己稿件的赞扬;哪怕听到批评,也是有滋有味的。可惜的是,我们这些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偏偏遇到了天敌——硬梆梆的数字和素材,这使得经济报道先天性地具有“硬”的特质,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如何吸引读者也就是所谓软化经济新闻的问题,就成为一个经济记者首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甚至可以看作是毕生追求的目标。说到“软处理”,自然少不了“软化剂”。新闻的“软化剂”不同于纯物质的,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思维方法与写作技巧的  相似文献   

11.
所谓“硬新闻”,即与读者距离较远,而不易被人们接受的新闻。如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科技新闻不同于其它社会新闻,它是宣传科学技术的载体,特定的任务和内涵虽然使之意义深远重大,但同时也给普通读者带来了“陌生”感。如何缩短这类硬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赵超构先生的一句名言,即应“软些,软些,再软些。”  相似文献   

12.
硬性经济新闻通常反映经济生活动态,报道经济发展成就。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繁琐的论证成为它的象征。其实经济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完全可以采用社会化的角度,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软化,增强可读性。社会化、大众化、通俗化是各种新闻报道的追求目标,经济新闻可以从社会性角度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从“头”做起硬性经济新闻的软化首先需从标题的软化做起。过于严肃的标题一开始就拒受众于门外,更无从谈其它。拟标题是门艺术,讲求能吸引读者,未必一定要是全文总纲性的概括,有时只要提到主题就可以、…  相似文献   

13.
新闻分“软”“硬”之说,在西方新闻界由来已久,在我国也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并加以研究。从内容上看,所谓“硬新闻”(Hard news)是指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信息的报道;而“软新闻”(Softnews)则多为社会、市井、小写文化”(注)等方面的情况或趣闻轶事,带人情味的特写之类也包括在内。这两类新闻并无轩轾之分,两者均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其受众不尽相同,而且传与受的方式、渠道、时间也各异。  相似文献   

14.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新闻由于理论性、专业性强,加上新闻本身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写作的难度较大,往往写得枯燥、干巴、狭窄,缺乏诱人的活力。要治好这个“常见病”,办法固然很多,但对教育新闻实行“软化”,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软化”就是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避“硬”就“软”,选题趋向社会化 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教育的内函丰富多了。我们应当把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研究教育报道,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突破似乎只有教育部门才会出教育新闻的观念。尤其是不少即使是写学校也都是一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硬性报道,把报道面限得十分狭小。特别是当  相似文献   

16.
“增强策划意识,加大策划力度”,这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话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新闻策划与新闻报道策划”的争论。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新闻绝不能策划,而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尤其是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更显其重要,它是提高电视新闻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记者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实的能  相似文献   

17.
话说软新闻     
一、软新闻的内涵 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分作:硬新闻,即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软新闻,即重要性不足。趣味性浓厚的报道:纯新闻,即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汤世英等《新闻通讯写作》)。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对软新闻定义为:“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江凌 《新闻传播》2009,(12):11-13
四、中西媒体会议新闻报道的表现风格、形式和技巧的异同 1.行文风格庄重严肃的“硬新闻”式报道与“硬新闻软化”式的报道 甘惜分先生认为.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①张威教授认为.硬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中大型的动态新闻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