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辑收入的考试作文,都是写和“我”有关的一件事。这种类型的作文题,在历次中考和高考中都经常出现。这种类型的作文题都有一些共同点,这就是文章中要有“我”在,要从“我”在眼中看出去,要用“我”的心去感受,要以“我”的口吻作出评价,要写“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忆。  相似文献   

2.
包裹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雾中,大雾遮住了“我”的视线,却也阻隔了他人对“我”的注视。在这种“不设防”的状态下,人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压抑已久的隐秘的欲望就在这种想象中得到了无限的满足:“我”可以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走得飘逸甚至走得放浪形骸;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去外地开会或讲学.往往有人称我或向别人介绍我为“教育家”.有时还在前面加上“著名”二字。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撰文说“我不是教育家”。极可能让人产生误解——善意的误解.会认为我“谦虚”:不那么善意的误解.会说我“矫情”甚至“虚伪”。  相似文献   

4.
“我有吃!”某电影明星在电视广告中用普通话语音开玩笑似的来了这么一句,那意思大概是“我吃了或吃过(这种东西)”。这广告词不长,却总让人感到疙疙瘩瘩的。我们知道, “(我)有吃”是方言的说法。这种“有+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5.
“唉,现在工作太难找了!”“就这种单位,就这种待遇,我才不去呢。””不管怎样,我就这样了。我就不信找不到!”  相似文献   

6.
“二我差”是所有的第一人称叙述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我”既合一又分裂,无论是虚构的还是纪实的体裁,始终贯穿着这种分裂造成的张力。叙述者“此我”与人物“昔我”的分裂,既可以是时间上先后造成的,也可以是自我意识分裂形成的。有时候这种差别表现在语言风格上,有时候表现在意识上,是两种主体意识对话语权的争夺。“二我差”甚至可以构成戏剧化的情节结构,此时二我的分裂成为叙述推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星星姐姐,我的同桌最近在街上买了一条“徽章式按扣红领巾”,我批评他不该戴这种红领巾,他反而对我说:“美观大方,戴着方便。”试问,少先队员戴这种红领巾合适吗?  相似文献   

8.
我是独生子,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这也不让我干那也不让我干,我早就厌倦了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懒虫生活。今天是星期天,我要一改往日“小美食家”的身份,当一回“小厨师”,让爸爸妈妈瞧瞧我的本事!  相似文献   

9.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10.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2008年5月25日《新快报》)近日,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这番地震后的“表白”在网上发表后掀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1.
笑话一则     
我的心脏突然患了病,于是我去看我的一个医生朋友。他给我作了一番认真仔细的检查之后,给我开了一种药:“服用这种药后,可能会出现头痛。不过你不必大惊小怪。”果然,我的头痛得要命,医生十分得意。“我事先提醒过你。”他微笑着对我说“,我曾多次发现过这种症状。”说着他给我开了一种止疼药。吃过之后,头痛消失了,可胃却开始疼起来。“太好了!止疼药用过了量,就会使消化系统紊乱。好吧,我给你开一种对症的药。”服用这种药后,我的手上出现了过敏反应。“这种现象我倒是不曾料到。”我的医生朋友承认道,“不过,没关系。我给你开一点组胺血…  相似文献   

12.
在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使用了“公分母必须是最小公倍数”的技巧,使得在化简结果时,工作量得以减小,教学之初,我也采用了这种思路.但是,正当我为传授给学生好的技巧窃喜时,新的苦恼来了:无论我如何强调“公分母必须我最小公倍数”这种思路的好处,部分学生依旧还是不用,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说,写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只是这种真情实感不一定是直接讲出来的。如果把真情实感间接地“藏”在作文的内容里,文章也许会深刻而有韵味。怎样把真情实感“藏”在作文里呢?一、“藏”在事情里譬如说,你很尊敬爷爷,想写一篇作文,把你尊敬爷爷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必须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完成。例如:“我”陪爷爷游公园、“我”为爷爷削苹果、“我”为爷爷泡杯茶、“我”为爷爷做坐垫等等。二、“藏”在行为动作里例如:上午九时零五分,我就把爷爷的折叠拐杖、暖水袋和我昨天为爷爷买的水果、望远镜…  相似文献   

14.
习作要求“我”是谁?我是一只小鸟、我是一个书包、我是一台电脑……请你任选一种事物,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人们说些什么。要求依据事物特点,加入合理的想象。题目自拟。习作指导·轻松解文题“我”加了引号,就不再是你自己了。你现在代表的是某个事物,你具有了这个事物的所有特点,你可以利用这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自述”就是自己想说的话。想说什么,需要你好好想一想。也许你想以“我”的口气介绍一下这种事物,也许你想说一说这种事物的用途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等,也许你想从这种事物的反面告诫人们什么……总之,“我”很不一…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在学习中都会为自己的“记不住”而烦恼。而人的记忆力的强或弱常常不取决于人们认为的脑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人的心理和记忆的方式。心理学认为,记忆力不好的人常常自我暗示,“我就是记不住”或“我的记忆力不好”。这种暗示只会使人的记忆力减弱。因为这种“暗示”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障碍,这种障碍将会阻止你去努力提高你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16.
无根的玫瑰     
要让爱国主义这枝玫瑰永葆生命,就要把这种爱深植“我”心,由爱“我”扩展到“爱国”,把“国”“我化”,把“国”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汉语“你想死我了”和“我想死你了”主宾位置相反却表达相同的意思,都是“我非常想你”之义.能进入“X+死+了”句式的词语还有不少,但只有“想类动词”有这种特殊现象.本文试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这与“会话礼貌原则”有关.  相似文献   

18.
拜访     
我轻轻敲着301号的铁门。一个家庭主妇手持拖把出现在门口。“你好,我是……”“你是推销保险的吧?”女人打断我的话,挑了下眉,打量着我笔挺的西服。“您听我说……”我很窘迫,想要解释。“你们这种人天天来打搅人家,烦不烦啊!”铁门擦着我的鼻尖快速碰上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 ,我们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 ,我怎么讲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 ,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 ,终究是个“我”字当头 ,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 ,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 ,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 ,若哪位学生大胆提出点儿自己的看法 ,不但学生“死定” ,当教师的也会觉得“栽定” ,认为这节课备得不充分 ,讲得不好。这样自然是“教师中心”…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听了同行们的几节课,发现一些教师对课文前面的“导读”和“预习”部分只是轻描淡写地读一读,或者干脆置之度外,便“单刀直入”课文。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导读”和“预习”在阅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