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我们人事编制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给人事编制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找准定位,加快发展,人事编制干部就要努力做到“四要”、“四不要”。  相似文献   

2.
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纠正人际关系教育误区,避免非健康人际关系造成的悲剧在学生身上发生。孩子是家长的学生,学生是老师的孩子,家长、老师要教育引导孩子、学生处好人际关系,这有利于其做人做学问的成功,也是家长、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网络媒体报道学生伤害同学或老师的案例屡见不鲜,试问:当今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亲师友,习礼仪。"为人学艺先学礼,礼不立,艺从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对高校人事干部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人事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培养出更多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校人事干部,就要重视高校人事干部的地位和作用,对其提出新的素质要求,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其素质。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两个“转变”,人事工作要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干部必备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人事干部素质的途径,全面开发人才资源,努力提高人事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干部的人际关系在其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协调好人际关系,高校学生干部应该从自身修养做起,正确处理各类问题与矛盾,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事干部是高校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干部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本文仅就新时期人事干部应具备的8个方面的能力素质进柠阐述,目的在于促进人事干部的能力素质提高,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形势下,人事干部如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树立和保持人事干部的良好形象,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是摆在我们人事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学校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事管理。由于教师工作的某些特殊性,学校人事工作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商调时间短,涉及教师多。教师的人事调动有一定的季节性,即在每年的暑假。有时我也天真地想,尽可能不调或少调,但客观的情况不由自主:一是每年暑假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工作,需要安排到岗;二是每年都有一批教师要退休,需要补员;三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家长择校,户口失控,招生计划往往需作调整;四是城市新村的兴建与扩展,常有新校开办与扩班;五是干部的提拔与调动,或人际关系的调整。所以,暑假是学校人事干部的大忙季节。我们规定:每年8月6日教师回校领工资那天,绝大部分的调动人员都要到新单位报到,以便校长安排新学期的课务,减少开学时的  相似文献   

9.
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对卫生人事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人事干部作为卫生事业部门的主要管理者,负有重要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相关管理部门也逐渐加强了对卫生人事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卫生人事干部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本文主要阐述了新时期我国卫生人事干部素质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卫生人事干部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我国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探讨开展“三讲”对促进高校人事工作的指导意义:以“讲学习”提高高校人事干部的基本素质;以“讲政治”增强高校人事干部的理想信念;以“讲正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服务,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提升职业素养,增强服务意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不断地学习、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大局观和统筹规划能力。为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作保障,学院必须建立相应编制。还应健全管理制度,增强激励措施,建立起科研管理人员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管理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时代.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管理功能最大化.人际关系理论在西方教育管理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管理可借鉴人际关系理论,采用弹性化管理,视教师为“社会人”,重视教师群体的作用,重视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创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生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刚步入大学的新生面临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变化的客观问题,学业表现可以说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晴雨表.通过对部分挂科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发现挂科学生的群体特征为:中学教育管理相对严格或母亲陪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角色缺失;学生时间管理紊乱,沉迷于游戏追剧,运动锻...  相似文献   

14.
教师间人际冲突在学校组织中普遍存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学校的管理机制、分配制度,教师的观念、认知、个性等,是导致冲突产生的外部、内部原因。教师间人际冲突对学校和教师个人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需进行合理调适。调适的策略是:对社会来说,通过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社会规范与建设和谐文化,使教师间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校来说,通过教师教育,完善管理机制,科学管理,从而调整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对教师来说,通过转变观念、调适心理、正确交往,提高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欢迎的学生能多样化地使用问题解决、情绪表露、情感求助等多种情绪调节方式;被拒绝的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单一,对情绪发泄这种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使用最多。不良的情绪调节方式是导致学生人际关系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重视情绪调节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6.
论类主体视野下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主体是通过主体间性交往所达到的既实现人性的张扬,又实现主体间的聚合性、整体性的状态.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人性的尊重、话语的平等、交往的真诚.但是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的主体性,存在着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主体性生长的过程,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保护式主体间性模式、民主式主体间性模式和服务式主体间性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28名高职新生在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职业决策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新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总体良好,职业决策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宿舍人际关系与职业决策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学校应当加强教育引导,完善学生管理,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特殊需要学生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编辑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对编辑的生理、心理、行为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期望与客观定位之间的矛盾,投入与报酬不相符引起的不公平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管理方式不当以及个人价值难以体现等等.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报工作,尽可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改善不当的管理方式.编辑也应朝着"学者化"方向努力,并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以消除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9.
网络建设应该以应用为基础,以追求单位整体效益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建设,正确处理资源、应用、人才、效益之间的关系,走出网络建设中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One hundred and eighty-one teacher training students sat three attitude measuring instru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ttitudes to self, attitudes to others and attitudes to educational practices. Clinical studies within the ambit of Rogerian psychotherapy suggest tha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 attitudes should be positive. Substantial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in the order of p<0.01, emerged consistently in this study between attitudes to self and attitudes to a range of others and to progressive child centred educational practices. Self acceptance level would seem to be an index of attitudes to a wide range of others. This relationship provides a principle of utmost importance for human relationships since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o enhance the self concept should facilitate as a corollary a decrease in interpersonal tensions and inter group conflict. This relationship is of particular consequence in the teaching context since teaching is a sharing of self with oth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those with low self acceptance prefer (p<0.01) to avoid close encounters with pupils and prefer a more traditional formal teaching sty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