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龙县地处历史上“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带,加之山高谷深,历史与地理环境特殊,长期较为封闭,使其固有的古老民族文化传统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康巴文化中独特的区域性文化——雅砻文化。事实上新龙的宁玛派(红教)与苯教也一直是紧密结合、互融相通。如雄龙扎呷等神山,不仅是苯教的神山圣地,也是藏传佛教宁玛派著名的神山圣地。  相似文献   

2.
到藏区旅行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定要去瞻仰的 ,而各处寺院里的壁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早期藏族艺术家们从不制作供人单纯观赏的图画 ,而是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 ,布置出一种与牧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 ,充满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幻境 ,以玄想的形式反映世界 ,让子民在通过视觉的欣赏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普照的佛光。这正是佛教壁画魅力之所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是在 7世纪中叶。那时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传入吐蕃 ,佛教美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土。当时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孔雀王朝时期 ,就把佛经绘…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2013,(6):I0001-I0004
地处"世界屋脊"上的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部,一直以来,这块神秘的土地以独特的风貌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很多旅游者来到西藏后都会被一种典型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唐卡所吸引。唐卡是一种绘制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富有藏族文化特色。唐卡的题材十分广泛,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堪称形象的百科全书。西藏唐卡多为竖长条幅,大小没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4.
试论藏族建筑文化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族建筑不仅作为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纵观藏式建筑文化,不论是寺庙建筑,还是民居建筑,无不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和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能工巧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宗教和民俗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5.
巴蜀地区是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藏传佛教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隋唐时期,在与苯教的碰撞与交流中,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也在白诺扎那等人的弘扬下流传开来.朗达玛灭佛后,四川藏传佛教的发展成为卫藏地区乃至整个藏区佛教复兴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派系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党派(老黄教)、萨迦派。及至十五世纪初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黄教),此后噶党派并入格鲁派。此四大派系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天。藏传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先是从青藏高原北向传入西夏,对西夏文化影响甚大。佛教是党时西夏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国家设有管理佛教与僧人的机构,社会上僧人数量很多,据载,仅一次佛事活动即发愿度党项、汉、吐蕃僧人三千人。吐蕃僧人很受尊崇,有的吐蕃僧人被封为“国师”、“帝师”。同时,藏传佛教也还北传至当时的辽、金,但对内地…  相似文献   

7.
藏学在中国     
当今世界上已形成了一个以藏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Tibetology。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藏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的组合,无论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方法研究,如从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美术、医学、地理等方面研究藏族,都被称为是藏学的一部分。中国藏学逐渐发展成熟,脐身于中华民族学术之林,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瞩目。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运兴则文化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迎来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集研究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内容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王尧 《中国文化》2009,(2):82-91
大家知道,中国有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和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三大门派。佛教三大门派,在中国都有传承。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的藏族地区形成与藏区文化结合的特殊形式,然后延伸到蒙古地区、满族地区,在藏蒙满地区比较集中,都信仰藏传佛教。传到蒙古以后,比如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布理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都是蒙古人的后裔,也都信仰藏传佛教,到现在也是。  相似文献   

9.
尔苏藏族是现今藏族的一个支系,包含三个不同方言的族群.尔苏藏族所在大渡河大拐弯与雅砻江大拐弯之间的大片地区,是一个打破行政界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历史空间.这个空间的完整性是由一个坐标中心点即则尔山来维系,由此构成了尔苏藏族地方社会历史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尔苏藏族的社会以家族为基础,现有的家名估计有200多个,习惯聚族而居,选择河谷及沟谷有洁净山泉的台地或高坡上、背山面水营建聚落.聚落生活最具有约束力或制裁力的礼仪就是对"觉"的信仰和崇拜.作为代表尔苏藏族文化特征的表述,"觉"也是最具有涵盖性、最能够概括、内涵最丰富、象征性意义最强的符号.尔苏先民自古生活在大渡河以南至雅砻江下游一带.古籍记载他称的历史民族,秦汉之"夷",唐宋之"蛮",明清之"番",其中都包含有尔苏先民的成分.则尔山则是尔苏族群历史地域活动的一个空间支撑点,是尔苏藏族认定的原始中心.尔苏地方传统社会提供了一种案例:以神圣山峰来定位社会生存空间,以神圣山峰为枢纽来维系地方社会的存在.而且,这种社会空间结构一旦形成,便使这种结构本身具有了某种文化聚合力,或者说,其本身构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能量的"场域".这个"场域"的表征就是社会存在的相应空间出现文化上的对应设置,由此构成水平分层的同构聚合与信仰.尔苏地方这一传统文化形态似乎可以上溯到汉文典籍<山海经>记载的上古地域风俗.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改革大潮来势猛烈,尔苏藏族地方社会及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以往充满活力的场域有悄然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唐卡,作为以藏传佛教为主题内容的绘画艺术,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唐卡浓烈的宗教意识,呈现一种庄严崇高的意象,并以静态的、视觉的、具体的形象,传达相关的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四兽因缘》中四兽本生故事的题材源自8世纪出现的藏文佛典。此藏文佛典又是据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而来。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大力提倡、弘扬吐蕃佛教,是促进藏文佛典中四兽本生故事在敦煌僧侣中传播的重要原因。从形式上看,《四兽因缘》具备了汉传佛教讲唱文学的特点。敦煌变文《四兽因缘》是古代藏传佛教文学与汉族通俗文学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古代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恩洪 《寻根》2006,(5):19-27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民族,青藏高原是藏族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创造了风格独特的高原文化,并世代传承,推陈出新。其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发展和光大的民间文化,是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部分。在藏族民间文化的宝库中,珍藏着一颗足以与世界文化精品相媲美的瑰宝,这就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相似文献   

13.
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100余座,主要分布在藏、蒙古、土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还因政教合一制度,成为一个地区的政冶、文化和经济中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青海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多修建于明清时期,翟昙寺与塔尔寺是其中的伎假者。翟昙寺藏语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位于乐都县程是乡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西宁约85公里。公元1392年,明王朝为加强对河煌流域和柴达木地区的统治,为著名僧人三利(三罗藏)拨款,后又派宦官主持修寺,经洪武、永乐。洪熙…  相似文献   

14.
张笑 《大理文化》2001,(5):50-53
古城的兴建与毁坏 剑川居于汉藏文化的交汇口,历史上曾经是中原--南诏--吐蕃频繁征战争夺的战略要地.大理国时期直到解放以后的八十年代,这里作为军事重地,一直由国家派重兵驻守.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福建文化的源流之一,闽越文化一直被学界视为东南地区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场域。闽越族是创造这一文化的闽地早期较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族,其形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过程。闽越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说经历了前闽越文化(萌芽)、闽越文化(形成与发展)、后闽越文化(融合或转型)三大历史时期。(1)对闽越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厘清东南地区闽越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还可以藉此廓清福建文化形成的过程以及独特的  相似文献   

16.
藏彝走廊是中国三条主要的民族走廊之一,其历史沉积的久远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空间。这一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展现,就是这条走廊上众多的多民族文化汇聚场所。本文以四川松潘黄龙庙会这一多元文化汇聚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黄龙庙会多元文化生态及其形成历史的探讨,从一个具体的点上展现藏彝走廊文化空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由此思考在整体上把握藏彝走廊历史文化面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考察成都平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首先需要考虑"文明"的定义和定义的途径,根本的问题是,"文明"首先是一种理念,是特指一个与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鉴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这样一个较高的阶段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因而就"文明"设定出一套普遍的物化的标准显然并不合适.从横向上对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各个阶段的文化来探讨文明起源,需要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作整体考察,才会对各时期各文化的整体面貌以及它的各自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所了解.而纵向研究则在于考察在不同的阶段中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发展的变化,并最终获得对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藏族文化构建中对汉文化的吸收与整合任新建藏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成员。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普遍的宗教信仰,藏族文化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过去,学术界对藏族文化中的宗教因素看得很重,忽视其非宗教文化的存在。而国外某些研究者中,更把藏...  相似文献   

19.
西汉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巨大的混乱、阵痛后的第一个盛世,它在各方面都对中华民族的整体面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盛世产生的原因古往今来不少人进行过探讨,得出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建国以来,一种主导性的意见认为西汉强盛局面的出现是生...  相似文献   

2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藏文化是高原文化、"缺氧文化"、抗争文化。在藏族传统历史地理概念中,将整个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和康三大区域,即通常所说的"藏区三部"或"藏地三区"。康区亦称康巴藏区,在此范围内所孕育生长的康巴文化是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在简要梳理学界关于康巴文化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从经纬度、海拔度、水量度、日照度、物产度、交融度六个维度对康巴文化进行分析,我们称之为"六度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涉及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气候学、民族学等内容。"六度"之间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并非完全独立。我们可以通过这六个维度全面、综合地评估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本文旨在将康巴藏区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观照,探究康巴文化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动力,并对康巴文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及研究内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