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与培养机制改革的关系,以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为例,对如何加强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探讨,认为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优化体系结构,加强数理基础,体现学科特色,实施分类培养。  相似文献   

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为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一般的职业教育有很大不同.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SUTM,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最基本的质量标准。通过分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中,要根据学科发展水平,不断地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打破原有学科局限和视野,优化设置层级明确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保证培养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研究生科研进展为依据,设置分类进阶式课程;以案例分析为先导、以研究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构建个性化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语料库,以读促写,培养研究生科技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质量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教育硕士的培养有赖于课程教学,因此,科学设置学位课程就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外语轻应用,学科交叉课程不足,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有误区等问题。文章拟从课程总体设置、课程设置的分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新形势下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应用型与研究复合型,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地制订培养方案。据此介绍了天津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置改革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又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在课程教学中,突出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团队学习、实践研究等方法,探索出"一种意识两种方法"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课程学习"本科化"严重;课程设置僵硬,不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因素,探索、构建新形势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角度出发,在调研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考核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系统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力求通过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分析,准确把握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法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要合理设置课程,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而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研究生学识、科研能力和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加强学位论文的指导与管理,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13.
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是否能真正反映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否较好地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知识特点,以及是否遵循了科学的课程编制方法指导,制约着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质量。为此,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知识特点,确定研究生教育课程的编制方法,便成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必须解决的三个理论问题。学术探究性、建构主义、课程审议可分别作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本质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课程结构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出发,分析了课程结构中选修课程比例、非正式课程比例、课程国际化比例与课程层次比例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设计出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课程设置是在事前控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满20年,当前正是结合各种变化、全面反思课程设置的较佳时间点。本文以MPAcc为例,立足生源结构分析,结合国内外课程设置现状,系统地提出差异化的课程设置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课程教学大纲可以有效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而课程则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和核心,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很有必要。文章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儿童文学课程大纲为例,通过对其儿童文学课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论述,以期对我国高校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所借鉴,从而对我国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启示,并能够灵活借鉴美国相关课程设置的优点,使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意识突出,教育政策法规及时跟进,广泛实行弹性学制;英国的研究生教育采取自由多样的授课模式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重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借鉴英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经验,我国高校应牢固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推行并推广弹性学制;可尝试推进培养模式和授课模式的灵活多样化,整合跨学科、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另外,我国香港地区的研究生教育也有以下经验值得大陆借鉴:一是树立国际化的培养思想与教育理念;二是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水准;三是推行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与学科创新;四是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配套设施以及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课程质量是影响文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环节。文章针对研究生课程评价内涵理解不全面、评价工作的不到位以及评价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借鉴国外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了包括课程开设评价、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三个主要阶段的高校文科研究生课程质量全面评价模式和流程。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校的重要课程。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方面探究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Teaching Education》2013,24(3):353-361

Implementing meaningful educational change may be fostered by various types of institutions. One facet of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focused on realignment of state and school district curriculum to reflect national academic standards. 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s bolster these initiatives by offering teachers opportunities to redesign curriculum in a supportive setting. Curriculum revision to meet new academic standards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odel design to facilitate emphasis on designing appropriat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utilizing web-based model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to meet these goals as part of a graduat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