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中西文明观的形成、内涵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对伍廷芳、辜鸿铭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与辜鸿铭相比,伍廷芳是在一种健康的心态下进行中西文明比较的,历史进化论是其文明观的逻辑主线,科学性、开放性、兼容性是其文明观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是贤惠无我的家庭主妇,其最高典范是中国传统妇女。他的这种女性观是守旧的,其形成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中国士大夫阶层对女性的审美情趣在他身上的遗留、私人婚姻感情生活的濡染、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高度自觉和理性的认同等。通过综合分析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全面客观地理解辜鸿铭的女性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绝地反击     
<正>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旨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认为:"真正  相似文献   

4.
绝地反击     
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5.
在近现代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我国不乏仁人志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辜鸿铭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信仰、文明教化、义利观方面的比较,提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的中西文明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观点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辜鸿铭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中国人的精神》之《序言》中,辜鸿铭指出:“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谙熟西方文化而又极端保守,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中西文明和近代思想史具有启发意义。他一生学贯中西,为中学西渐、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3月到中国旅行,其间不仅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还拜访了包括辜鸿铭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化名人。芥川龙之介访问辜鸿铭,是将其看做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载体。通过与辜鸿铭的交流和探讨能使他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中的虚幻与想象中走出来,切身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而具体的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奇才怪杰,也是著名的文化保守派人物。由于他一生“好辩,善骂世”,因而被时人视为“古董”,骂为“疯子”;今人也认为其思想“模糊多变”,“对国事家事也无坚执之见”。我认为其说法有些偏颇。纵观辜鸿铭一生的言行,尽管怪异却有宗旨。其基本思想和人生信念便是爱国主义。本文试对辜鸿铭的爱国主义思想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是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自幼留学西方,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归国后,极力地捍卫中华文明,贬低西方文明,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将西方文明贬得几乎一无是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白话文学及新文学运动之初所发生的"文"、"白"和"新"、"旧"之争的一部分,胡适与辜鸿铭之间文学与文化的分歧,从表象上看,集中于他们对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现代化途径与方式的不同认识上。但其焦点,却在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本质性理解和现代价值之评价上,在于他们对文化与文明的真正涵义与基本旨归的认识与实践方式上,在于他们对传统道德理性与现代科学理性彼此在现代思想、学术与精神生活领域的冲突与如何协调平衡上。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辜鸿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对深化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乃至近代思想史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这一时期的辜鸿铭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14.
欧洲浪漫主义是辜鸿铭文化思想的主要源头。辜氏的文明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乌托邦情结,以及怪异、特立独行的文化气质都见出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儒家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对于辜鸿铭儒经英译的研究有增温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对1978—2018年间研究辜鸿铭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的期刊论文做了一次较为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旨在把握其研究特点,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逐渐升温.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展开,视角丰富、层次不一.后续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应从加强史实材料收集和考证、深入文本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欧智华 《现代英语》2023,(23):117-119
文章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分析辜鸿铭《中庸》的英译本,对《中庸》的英译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重点关注态度资源、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维度,探讨了这些维度在辜鸿铭译本中的体现,揭示了辜鸿铭如何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对西方读者更加接近和理解,为翻译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早期英译《论语》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辜鸿铭的《论语》译本在西方的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本文认为,其“以西释中”的英译策略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文章从译者的生平、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误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典籍英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红新 《文教资料》2008,(26):12-14
辜鸿铭倾毕生精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先后将<论语>、<中庸>、<大学>等翻译成英文.作为儒家经典外译先驱,辜鸿铭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拟从翻译创作指导思想、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素质要求等方面对辜鸿铭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胡荣华 《教育》2011,(33):51-52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委实让时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狂傲奇才。他的狂傲有一个巨大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