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阐述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起源和现状,分析我国建立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中的实践与探索,对在中国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博士生培养机制优化:招生制度与课程设置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博士生培养质量。从国外高校博士生招生制度与课程设置的经验中发现.我国高校必须以"科学研究"为价值取向.通过统筹考虑博士生招生制度与课程设置,来优化博士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美国一流大学重视对博士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在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导师遴选、科研训练、指导方式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制度。借鉴美国经验,我国未来在推进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优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推进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团队指导模式、建立以博士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导师遴选标准、加强科研训练、构建博士生培养过程考核与评价机制、完善论文评审制度。  相似文献   

4.
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博士生的招生培养现状,比较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并就博士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探索了推进博士生教育的制度创新,以及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及其教育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博士生选拔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博士生选拔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和改革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正平 《文教资料》2008,(28):298-300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博士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促进了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无论是博士生培养的质量还是数量,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在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数量的各因素中,生源问题是第一个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有必要用创新的思路,革新现有博士生招生当中的一些政策、措施,如吸引优秀硕士生留在国内攻读博士,调整入学考试外语的难度和内容,增加博士生在校和毕业后的待遇,改革国家人事管理制度等,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我国博士生入学质量,进而促进我国博士教育健康、有序、积极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博士生培养现状——基于四所高等学校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所研究型大学1436位在读博士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从博士生的个体特征、博士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导师指导、现行培养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博士培养的现状,发现当前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博士生生活待遇偏低、导师指导的方式较为单一、入学方式和学制不够灵活。因此,博士生培养应作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培养环境因构成要素的错综复杂而成为待揭开的"黑箱".基于注意力配置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Nature发布的2019年博士生调查数据为样本,对我国的博士生培养环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生所感知的培养环境,由以导师为核心的微观组织环境、培养单位构建的中观制度环境和输入社会信息的宏观社会环境构成.权力机制的异化、激励机制的缺失以及社会化机制的嵌入,造成了目前组织环境的秩序失范、制度环境的工具理性以及社会环境的信息超载,进而影响了博士生的学术成长.应通过规范导师指导权、强化制度激励效应以及加强人文关怀等措施,切实改善博士生培养环境,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博士生培养活动可被看作是一项特殊的生产活动。博士生培养模式包括博士生培养力、博士生培养方式和博士生培养关系三个维度。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发展。培育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博士生培养力,是创新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基础;建立适应培养力的发展水平并体现博士生自我生成第一性的培养方式,是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确立合作与指导并存的培养关系,是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位条例》颁布以来,博士生教育一直受到特别关注,但我国博士生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在创新性方面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与博士生培养模式相关联。通过借鉴美国、德闻、英国等发达国家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制度的框架内,界定了“条件成熟学科”的具体涵义,并探讨了在“条件成熟的学科”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