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转向浪潮中,老一辈学人陶孟和,春风化雨,兼容并蓄,为同仁们苦心擘画良好的学术环境。梁方仲、汤象龙、吴晗等史学新辈,参与明清档案的整理,自1930年至1937年倾力抄录明清财政经济史料,冀于二百年之中国经济发展作有系统的研究。他们创办史学研究会,阐释“新史学”,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社会思想和学术风气的变化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学术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史学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史学体裁的多样化及内容的繁杂,并使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特别是造纸业的发达,引起文化用具的革新,为书籍的传抄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撰《浙东学术》篇,非为构建与戴震抗衡之学统,其主旨与《朱陆》同,均为消弭当时愈演愈烈的门户之争。章氏以宗主为标尺区分浙东、西之学,以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差异来分辨朱、陆之教,以对乡邦文献的继承为标准阐述浙东史学,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叙学视角。据此以观章氏对自身位置之暗示:宗朱不宗陆,非"浙东学术"中人;对浙东文献不甚周详,亦非"浙东史学"之传人;赞赏朱子之教,欲以经世史学继之,可归于承朱子学者之列。  相似文献   

4.
西汉时期经学对史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儒家经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和正统学术,对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经学的繁盛为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史学编撰准备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和著作形式,丰富了史学的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论。另一方面,经学的独尊又使史学失去了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认识模式,导致史学地位下降,沦为六艺之末,妨碍了史学的进步和成长。这可以从司马迁、刘向等人的著述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5.
在学衡派对西方现代史学理论的观察和评论中,唯物史观史学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部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史学本身的价值,但基本态度仍以否定为主。对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开山之作——郭沫若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既赞赏其在中国新史学之路上的开拓之功,也从自己信奉的古史观念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其实,学衡派与唯物史观史学虽别为二派,其实在史学思想上倒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审视学衡派视野中的唯物史观史学,可从一个侧面看到唯物史观渐人中国时所面对的复杂学术面相和所遭际遇。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先生是学贯古今、兼通中、西、印的大学问家,其对历史和史学反思极为深刻,先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以学术为手段冀达经世之目的,认真总结唐先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无疑对今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正如文学有纯文学与俗文学之分一样,笔者认为,史学也可以分为纯史学与俗史学。而纯史学的冷清与俗史学的活跃,可以说是近年我国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纯史学亦可称为基础史学。它着重于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史料的发掘、考证和系统整理,重要历史问题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的史著和论文的撰  相似文献   

8.
戴名世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名世经学、史学兼治,并着力于子学研究。戴氏治学特色鲜明,他的治学折射出了明清之交那个特殊历史时段学术转轨变型的重要学术讯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实证史学思潮勃然兴起,生于潮流中的钱穆以擅长考证见称于世,在20世纪实证史学领域占有重要一席。所著《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为其考据成就的代表之作。对先秦学术系统的清理,对于中国学术走出经学时代,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史学界,多年以来讨论的"史学评论"或称"史学批评"问题,所涉两个词语含义相同,但选用不一。实际上稍作辨析,以"史学评论"为佳。史学评论在学科上何所归属?学界流行两种见解,一是主张自成一门学科,二是属于史学理论,二说皆不允当。史学评论是史学史学科的一项内容,是史学史评议以往史学现象向当代的延伸。史学史视域下的史学评论要将评论对象置于历来史学发展的进程中作定性和定位分析,眼光是长时段的、广视野的,具备深入的学术性。史学评论的价值标准,只有学术标准一项,其他因素都应该深化为学术性评议。史学史视域下的史学评论,需要克服难点,承当其推动历史学健康发展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作家和诗人 ,他在先秦史研究中取得了前人无法与之相比的成就。这是因为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先秦史的第一个典范。同时 ,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研究历史的许多科学方法 ,诸如乾嘉学派的归纳法、古史辨派的层次性归纳法、乾嘉学派和今文学派都曾使用过的内外线结合法以及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为了有助于史学研究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今天探讨郭沫若在先秦史研究中使用的科学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读史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总是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出问题,加以剖析,发掘出新意,并且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他个人独特的风格。而这种独特的风格主要由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在读史方式上不拘泥于室内空间,毅然走出书斋,融入社会,走的是“游历读史”之路;在读史体裁上突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历史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的“更深层次”的史学著作;在读史方法上,诗史互读将诗与史高度地融合,让诗浓缩多彩的历史画卷,而让史阐释诗的微言大义;在读史内容上,将触角伸入到被传统史家忽视的下层空间,关注方志、村史、家史的研究,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读史的范畴上,读报是在读史,这是因为“报纸是活的历史”。毛泽东对读史的方式、体裁、方法、内容和范畴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实际上是他空间观念强烈的一种表现。从毛泽东读史的独特视角中,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历史启示和教益,即读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以及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将“历史”与“语言”并重,构建一个有组织的研究机构的思想认识,最早可以追溯至傅斯年的大学时代。在留学英、德期间,傅氏虽醉心于自然科学知识,但他对于文史之学始终关注与爱好,且成为一股潜流蕴涵在脑际。这股思想潜流的实践便是,他先后创办了中山大学的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并设想将两个研究所同时运作,但实际困境使他最终放弃中山大学的语史所,而专注于中研院史语所的发展。他创办史语所之缘由,一方面是要为中国的文史之学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是要将中国史学推向世界,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邹兆辰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4):15-21,25
1919年,李大钊开始宣传唯物史观,此后在他探索把唯物史观运用到史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历史解喻的提法。他把历史解喻看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重要任务,同时,他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喻方法。充分理解李大钊历史解喻说的意义和方法,对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杨俊光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3):95-99,110
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家,齐思和在中国史、世界史、中西交通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均有建树,在中国史学学科化、科学化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其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史学史、学术史上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苏童是新历史小说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笔下的历史是“一个人的历史”,是苏童个人体验到的、重组的、想象的、虚构的历史,也是故事中每个人的生命吏。苏童的个性特点、审美偏好、创作方式使他乐于退回到历史情景中讲述故事,但历史在他这里仅仅是一个舞台,他真正关注的是人性及人欲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本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观,以此视角考察李白的诗文创作观可以发现,他在文学观上提倡清新自然、风骨兴寄之美,是一位以复古为革新者;他具有大历史观的思维倾向,一面多方汲取历史营养,一面将历史主观化;他的诗化哲学思维,又赋予了他深刻超迈的生命哲思意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克罗齐他们都批判历史哲学,克罗齐认为历史哲学和历史决定论是"空虚",因而历史哲学已经死去。但他认为我们可以"把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叫做历史哲学虽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所研究的严格地说并不是历史的历史而是史学史,这两样东西在意大利文和其他文字中通常是用一个词来指名的。"马克思亦同样强调历史哲学无意义,但马克思并没有用历史认识论否定历史哲学,只是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历史哲学,他要建构的是一种现实的、活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9.
关于韦拔群世界观的转变,党史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本文本着尊重历史、客观公正的态度,对韦拔群世界观的转变历程进行全面分析,认为1924年之前韦拔群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1925年进入广州农讲所学习后,他成为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6年冬入党后,他逐步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并于百色起义前后完成这一历史性转变,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20.
《谭史斋论稿》和《谭史斋论稿续编》精选了葛志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考辨以及学术思想、史学文化的论析评说,意在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时下西方文化神圣的阴影。葛教授说他在备课、讲课和读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就想到要自己通过研究寻找答案,有问题,有研究,自然就有了文章。邵俊峰指出,通读葛教授的两部论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思想而写作的人,并且由专精进入了通博的境界。王善军认为葛教授的论著史论与史料紧密结合,准确地把握了原典的精神实质。王书明认为,思想是好书的灵魂,葛教授的论著是有哲学思想并能激发读者思想的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