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区位”的重要性 “区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地理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地理事物与周嗣要素的联系。“区位”贯穿了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尤其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我们主要会进行这样一些角度的区位分析,如图1:  相似文献   

2.
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区域地理,需要让学生学会整合地理要素,根据要素彼此间的关系、相互问的作用认知区域间的联系,发现区域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1.学会想象,构建“心理地图”。区域定位的训练,一是可以沿着各大陆的海岸线“走”一遍,识记沿途的轮廓形状、半岛、岛屿、边缘海及海峡、运河等,之后再进行回忆与想象,想不清楚的再翻开图册;二是可以选定几个主要的“点”,使其成为“已知点”,据此来推测图示区域大致的位置。2.学会取舍,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模糊与具体的关系。尤其是对地理事物的名称等,要学会取舍,更多地从宏观上把握某区域的地理特征。3.学会阐释,做到知“地”明“理”。面对区域所存在的现象、出现的问题或产生的结果时,能灵活地、有效地运用高中地理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对它们做出合理的、合乎逻辑的阐述、解释与说明。4.学会描述,把握区域地理要素的结构,做到心中有“素”。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的要素,每一要素也有着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描述每一个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时,应从其知识结构入手来说明和描述。5.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综合法是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的突出特征;比较法则是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二者都是区域地理学习中常用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指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正确认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综合思维是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认知是学生通过分析区位条件与特征,熟练掌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而地理实践力则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与能力.四大要素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所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应着力从教学方法上实施创新举措,旨在夯实学生的地理知识根基,提升地理学习境界.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课本新增加的区位论,集中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地理事物的区位分析和区位选择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区位分析就是对地理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评价;区位分析则是根据客观条件论证对决策可行性的判定.面向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区位论的教学应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遵循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极其鲜明的代表性,新疆是西部开发的一部分,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该区独特的位置导致气候、地貌、经济等要素有独特之处,有助于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疆”安排在四大区域地理之后,学生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对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已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新疆”之于“西北地区”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但又有其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夏云 《考试周刊》2014,(64):128-129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重要性,培养学生区域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区位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结合实际分析某区域经济发展具备的条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发展的意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现阶段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理的复习是地理高考复习的基础。为了突破区域地理的瓶颈,在复习中,必须深入研究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和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既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教力,又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准确地认定某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答好高考试题的关键。复习区域地理应在了解区域的地理事实和现象基础上抓住该区域的最突出特征,分析区域内部的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立足地理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高中地理主要内容是学习和研究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目的是要就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作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这些知识的落脚点是区域地理.对于区域地理,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学好区域地理就成为地理教学的关键一环.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分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特征进行对比;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探索区域环境与发展方向.从总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湘西社会经济面貌的形成与特定时期内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从地理环境结构和地理区位变化分析入手,是探讨湘西区域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主要考查中国区域的定位、特征描述、问题和影响分析、成因和条件分析、提出对策六个方面的能力.其中中国区域定位能力、成因和条件分析能力是重点和难点. 同学们可以用四个"W"复习中国区域地理.四个"W"是:where、what、why、how,具体复习思路是:第一步,中国区域定位准确——where;第二步,熟悉中国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和分布规律、掌握各人文地理要素的区位条件——what;第三步,理解中国各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分布规律和问题的成因——why;第四步,掌握中国各区域发展问题的对策——how.以下通过举例分析中国区域地理的主要复习思路和考点.  相似文献   

12.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的创设特别关注知识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这是高考注重学科素养考查的体现.文章认为考生解题时应重视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特别应从动态变化的相关要素中寻找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地貌环境、新概念等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区域地理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组合,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背景材料。区域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确定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特征、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等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分析、阐述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满足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都有其区位和区位特点。其中的一些区位特点是该国(地区)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相比所独有的或者是决定该国(地区)地理特点中非常重要的区位特点,那么这方面的区位特点就成为特色区位。如南极洲的最南、高纬度;如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等都成为相应区域的特色区位。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本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加以运用,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继续学习其它地区和国家提供基本方法与策略.通过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了解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应从哪些要素入手,并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共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分析亚洲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中应重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授“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第2课时教授“亚洲的气候”.  相似文献   

16.
“区位”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人文地理中的重要概念。对“区位”的描述和分析贯穿教材多处,如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贸区位等。在高中选修教材的中闫区域地理中也多有涉及。但教材运用比较灵活的方法分析区位问题,学生易对“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素”等概念混淆不清。遇到具体问题则思路不畅,陷入被动。若能根据中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地理思维能力建立区位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问题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分布与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间耦合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要素丰富和供给便利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的中心区域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出集聚形态,与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间具有较高的耦合对接性,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同时也存在着非均衡现象,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区位分布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建立区域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竞争合作机构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据海拔高度把青藏地区单独划为一个区域,阐述其区域特征。已经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地理环境形成的主导因素,地势高、气温低,于足,“地高天寒”就成为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一切地理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例如:(1)气候、水文、植被、动物、资源等要素在它影响下都具有其独特性。(2)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表现的比其他区域明显,有助于人们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的认识。(3)环境的“独特性”、“神秘性”带来科研、登山和旅游的“高价  相似文献   

19.
区位的概念有两层含义:绝对区位,即地理位置;相对区位,指的是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区位的认知与评价也是学习地理的中心问题之一。一、区位的认知1.区位认知的对象我们要认知的区位,有某个区域的区位,还有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小地方;而地理事物则包括各种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 ,也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 ,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2 .区位认知的要素对地理位置的描述,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此外,还要考虑自…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或要素禀赋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川渝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贵州互补性不强,而珠三角地区与贵州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对于贵州的辐射带动力巨大,应成为贵州对外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但是,贵州短期内并不完全具备大量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因此,贵州应首先积极发展与成渝经济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并随着经济发展,全面对接珠三角地区。同时,结合区位优势,贵州北部城市应进一步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而南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应成为黔中经济区对接珠三角地区的"桥头堡"和"传接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