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伪译"现象的探讨。分析"伪娘"的必备条件、"伪娘"的实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译"的本质。"伪译"与重写不同,"伪译"在主观上是一种翻译活动,而重写却是一种创作活动;"伪译"也不同于改编,改编在主观上对源语文本进行了改写,而"伪译"往往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而不得不对源语文本进行创造性翻译,从而偏离了源语文本。"伪译"是对源语文本的创造性翻译虽然在语义上有悖于原文,但却做到了功能上的对等,在某种程度上为译文作者实现其翻译目的或为目的语文化输入新的活力、引进新的文学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电影Mulan的中文字幕虽然具有"伪译"的性质,但却让中国观众获得了与外国观众类似的观感和体验,因此,"伪译"和"伪娘"一样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作为译者的身份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她不仅翻译了不少美国文学著作,而且有不少自译作品,其自译风格也别具特色。文章从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自译语料进行描述、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归纳总结西方自译理论。以张爱玲基于《金锁记》的两个自译文本为实证个案,注重对自译语料研究和自译理论构建。从张爱玲的自译个案中总结自译与他译的共性和个性,重新界定自译的定义、性质和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自译类型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4.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论述自译与创作、自译与翻译关系的前提下,确认了自译仍然是一种翻译,阐释了自译现象的独特性,并以泰戈尔诗歌自译为例,探讨了自译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在文本传播方面的意义,进而对其自译中出现的译本与源文本之间的差异性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自译《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回译",翻译过程中,翻译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翻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资本较量下话语权利的表现。探讨张爱玲创作和自译《秧歌》的动机,译本《跋》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细节、文化词汇、故事情节、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等方面的改写内容,探究改写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评价其改写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较强烈的性别意识的现代著名女作家,也曾从事翻译工作。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在其自译作品中采用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并通过其自译作品的实例来分析其如何通过女性主义干涉策略在翻译中实现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李可婧 《文教资料》2010,(12):17-19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可视作其作为东方女性作家打入英语主流文学界的努力,是其晚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了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对文本召唤结构、读者期待视野和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的充分关注。在作者和译者两种身份的转换中,张爱玲的自译体现出其急于得到西方读者认同的焦虑心态。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其自译作品亦组成了对张爱玲的翻译研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本文从宏观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结合张爱玲自译作品《五四遗事》,分析得出她在自译时主要采取改写和补写的策略来处理语言和文化因素,以达到作品揭露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现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作家。但是在她的文学生涯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自译。她除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以外,还将更多的尽力放在翻译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策略。本文拟以《金锁记》及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为例,研究张爱玲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思想,分析张爱玲的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除了是一名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中文或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文章选取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及其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这部作品异化策略为主,其他策略为辅的翻译策略,并研究了这一翻译策略的成因及其译者作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作家,然而鲜有读者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译者,她不仅翻译别人的作品,而且自译了的很多作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在她迁居美国之后花费28年时间几度改写和自译这部作品,期望通过它步入美国文学界的愿望最终因读者的不接受而破灭。基于此,结合自译的发展和中西悲剧叙事探讨《金锁记》译本在西方搁浅原因,以期让更多的学者关注自译这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重写"翻译策略在广告语篇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译者可通过"改""减""并""增"四种翻译方法,达到翻译目的,实现文本功能。  相似文献   

16.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考察张爱玲对自译文本的选择,揭示其自译文本再现西方对中国神秘、落后、堕落和暴力的刻板印象以及西方人对中国政治体制和中国共产党持有的批判和鄙夷态度,其理由在于只有表现中国的东方"他者"形象的文本才能够引起西方读者的窥视和阅读欲望。  相似文献   

18.
翻译作为涉及两种社会文化的复杂活动,必然受到两种不同规范的制约。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研究孙大雨的《英诗选译集》,可发现译者对译诗文本的选择遵循了前期规范;译作的整体风格受到了初始规范的影响;而译者对诗歌内容的传达和形式的迻译则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其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从而发现: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以及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20.
肖洁茹 《海外英语》2012,(3):155-157
天才作家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就享誉中国文坛。《金锁记》更是她公认的巅峰之作,代表着中国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然而,经她自译的《金锁记》却在美国市场反应冷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学者金凯筠的译本《倾城之恋》,后者成功进入象征荣誉的"企鹅经典"。同是张爱玲作品译本,同样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却接受迥异,因此,有必要分析文本之外的因素。这篇论文从意识形态和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文学文本的接受是由权力、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左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