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夫之的号     
《新华字典》收了“姜(薹)”字,其释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黄色,味辣,可供调味用,也可入药。”也就是说,所谓的“姜”,就是“生姜”的“姜”。其实,“姜”还有一个义项,即姓,《新华字典》似乎漏收了这个义项(看来是漏收,因为“王”收有姓氏义;但又好像不是漏收,因为“张”“章”“朱”“赵”也未收姓氏义)。但这么一漏收,有关“姜”的一些词就不好处理了。比如,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号“姜斋”。这里的“姜”,如果孤立地看,确实不知道是姓氏的“姜”,还是生姜的“姜”,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坚定信念”与“履行使命”的辩证关系,认为:“坚定信念”是前提,“履行使命”是归宿;“坚定信念”坚持了立军之本,“履行使命”拓宽了强军之路;“坚定信念”与“履行使命”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军政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词与词的偏正式组合中,或者在句中的定语之后,有时并不需要使用助词“的”,或者是可用可不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不再使用“的”。例如:“巨大力量”、“紧急任务”、“进口汽车”、“新鲜蔬菜”、“试点企业”;“这种病人特别需要新鲜空气”、“毕业班学生要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如果在并不需要使用“的”的地方,硬是使用了“的”,就往往会错误地改变本来正确的语法关系,并使语义发生错误,这就是助词“的”的滥用了。例如将“特价书市”说成“特价的书市”,将“高速公路”说成“高速的公路”,将“我们哥俩住一间客房”说成“我们的哥俩住一间的客房”等等,都是不通的,都改变了定中关系的性质,使词语或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使语义发生错误,都属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4.
集团的隐患     
每期五年规划都会有一个热门话题。“九五”规划时说的是“造大船”,“十五”规划直接就是“组建集团”了。如今,“大船”有了,“组建集团”方兴未艾,“十一五”规划又在倒计时,将会有个什么样的热门话题呢?是不是应当说说“生产精品”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二)成语的误写。 成语的误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了错字,一种是写了别字。 写错字的主要原因是对成语中的某个字的形体辨认不清,或多笔少画,或误写偏旁。例如:将“丧心病狂”中的“丧”写成“(?)”,将“一尘不染”中的“染”写成“(?)”,将“黄粱美梦”中的“粱”写成“(?)”,将“中流砥柱”中的“砥”写成“(石氏)”,将“水滴石穿”中的“滴”写成“(氵商)”。再如,将“气焰嚣张”中的“焰”写成“熖”,将“死有余辜”中的“辜”写成“(?)”,将“曲突徙薪”中的“徙”写成“(彳步)”,将“秣马厉兵”中的“秣”写成“(禾未)”将“肆无忌惮”中的“忌”写成“(巳心)”  相似文献   

6.
在“华夷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亚洲”的概念。明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给国人了带来了“五洲”、“亚细亚”的观念,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渐渐被“中国”、“亚洲”、“世界”的世界秩序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慰安妇”是日军推行的性奴隶制度的受害者,她们是被日军蒙蔽、欺骗乃至强征的性奴隶。这些性奴隶并非自始至终都被称为“慰安妇”。除了“慰安妇”这一称呼外,她们还经历了“P”“卖淫妇”等蔑称以及“妻子”“大和抚子”等敬称,体现了性奴隶“配给”制度下受害女性在日军心中的复杂定位。战后,“从军慰安妇”一词拉开了声讨“慰安妇”制度的序幕,“性奴隶”则恰当地阐释了“慰安妇”的本质,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慰安妇”制度的罪恶和日本政府不承认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用心。  相似文献   

8.
小狗“卡拉”的主人有一个可笑的名字——“老二”。“老二”就意味着你不是“老大”,“老二”一旦成为名字就意味着你永远成为不了“老大”。在警察、司机、狗贩子、朋友、同事、妻子等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面前,“老二”都是“老二”,也安于做他的“老二”。惟一的例外是儿子,“老二”敢在儿子面前充“老大”。后来儿子长大了,他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不过还有小狗“卡拉”,在“卡拉”眼里,“老二”是威严的“老大”,所以“老二”  相似文献   

9.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它的出处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这名小学生用逆天的想象力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段落结尾用了一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句话“面世”后被迅速传播,短时间内成了热门流行语。而《咬文嚼字》编辑部发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大v”等入选,“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却落选了。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引起全民的探讨、议论之后,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门事件”成了一种新闻现象、社会现象。2009年7月甚至被称为“门事件月”,在此期间,各种“门事件”此起彼伏,如“黄瓜门”、“街头门”、“摸奶门”、“脱裤门”、“代言门”、“保姆门”、“车震门”、“洗手门”等等,“门事件”已到了一种泛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  相似文献   

12.
“躺平”作为2021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以新浪微博中有关“躺平”和“内卷”的内容为研究数据,基于词频统计和LDA主题模型提取主题,从文本特征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通过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躺平”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的“躺平原因”“内心情感”“寻求寄托”“享受生活”四个主题;而“内卷”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人视角下“内卷严重”“生活压力”“反抗内卷”“教育内卷”四个主题。“躺平”和“内卷”的话语表达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探析了“躺平”和“内卷”流行的成因以及青年亚文化表征,并对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经验新闻”何以如此受记者“青睐”,如此备受编辑“厚爱”呢?积多年之“经验”,窃以为有如下几个“优点”:首先省时省力,各部门、单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例如“不胫而走”的“胫”,本是名词,指小腿,这里活用为动词,“不胫而走”字面上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不待宣传和推行就迅速传播开了;“驾轻就熟”里的“轻”和“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指“轻车”,“熟”指“熟路”;“生死肉骨”里的“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死了的人,“肉”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肉骨”的意思是使骨头上长出肉来。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国内报纸纷纷以不同的新姿新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有的改进了版面设计,增添了新栏目;有的扩充了热线服务,增加了信息量;有的调整了办报思路,修订了经营方略。尤为令人瞩目与欣喜的是报人“精品意识”的显著增强,微型新闻的增多,即是一个具体体现。 “微型新闻”这里指篇幅短、内容精、品质鲜活的小消息、小言论和现场短新闻等。如中国妇女报的“一句话新闻”、“天天观点”,解放军报的“快讯一束”、“连队新闻”,北京日报的“标题新闻”、“经济快讯”;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新闻出版报的“自由谈”,农民日报的“大家谈”和“乡村见闻征文”等等。这些新闻的风格特点是短、频、快、言简意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学领域,有着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范畴,诸如“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正义”、“权力”、“权利”等。平心而论,在我国学界.有关“平等”问题的探讨显得相对薄弱了些。杨海蛟《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以下简称《平等》)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李芬芬 《青年记者》2016,(27):37-38
新媒体事件触发新闻价值的“激活”
  今年上半年“魏则西事件”触发了媒体关于“莆田系”“百度”“免疫疗法”“部队医院”“医改”等诸多相关问题的报道,推动舆论持续发酵。此前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同样触发了媒体以“酒店”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大量相关报道,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可以说,这些报道的“新闻价值”是被某个事件“激活”的。其实,这个现象以前也存在。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曝出后,“我爸是××”就成了屡被报道的题材,如“我叔是金国友”“我爸就是国法”“我爸是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与“魏则西事件”和“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横向“激活”新闻价值不同的是,这属于纵向新闻价值的“激活”。  相似文献   

18.
杨艾璐 《大观周刊》2010,(37):51-51
中国现代小说以现代主义独特的语式营造了一种“死亡”意象,这是“生存精神”的“逃离”下“死亡”意识的一种“建构”,同时也使生命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人性思考。精神幻灭的悲剧,诠释着“死亡”的主题意象,也展现了现代主义维度下的独特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9.
财经读物是这两年书市上的“红人”,从小打小闹的陪衬角色中走出来,今天的财经读物是书市上真正的“红花”。“红”到什么程度,从出版的热度和阅读的指数都可见一斑,一个“全民阅读财经书”的时代似乎已经来临。软肋之一:馊掉的“奶酪”说到财经读物的流行或者泛滥,不可不提《谁动了我的奶酪?》,“奶酪”的滋味实在是鲜美,它使得名不见经传的中信社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名动天下,千金万金买不来的名气、品牌却通过一本书轻易地得到了。而通过“奶酪”我们更熟知了“颠覆”一词。当中信社将“奶酪”甫一推出还未形成“风暴”和“神话”之时,一系列“奶酪的颠覆版”,如晨鸟出林铺天盖地,以令我们眼花缭乱的速度冲向书市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一本“奶酪终极版”:《奶酪够了。》。这一路的“奶酪”下来,让我们领教最多的就是“颠覆”这两个字,“颠覆”是不是可以作为新世纪书市(或文坛)的“第一词”?。一些基层书店设立的“奶酪专架”为陈列“变种”的“奶酪”不得不一再扩容,这种明火执仗的赶尽杀绝的做法,很快使“奶酪”变硬、变馊、变臭。一段“奶酪”的财经神话也就此终结。但不管如何,凭借“奶酪”起家并声名雀起的中信社终就意识到了财经书的无穷魅力,其他出版社也...  相似文献   

20.
在出版行业,人们对“机制”问题的议论颇多。有说“机制”不行,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也有说“机制”依从于“体制”,什么样的“体制”决定什么样的“机制”,换句话说就是现行的出版“体制”决定了现行的出版“机制”;还有说“体制”限制了“机制”,也就是现行的出版“体制”限制现行的出版“机制”先行等等。这些议论确实各有道理。一些出版单位也确被“机制”运转不灵困扰,或者说被“体制”限制着“机制”而不能很好地运转所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