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取国际受众的认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要环节。从概念看,自我维度的认同是人在道德视界中的自我确认;互动维度的认同是个人主体对他人他物产生的认可和归属感。根据这两种不同定义,认同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道德视界中自我确认的形而上的自我认同研究;另一类是在现实世界中制造合意的形而下的社会认同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多视角的认同研究为国际受众认同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学术参照。未来认同研究将转向跨学科和跨文化发展,运用大数据、智能技术精化受众调查和实验,以理论研究引领传播实践,让国际受众认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为“同路人”。  相似文献   

2.
刘洋洋  闫静 《山西档案》2022,(4):34-41+33
吴宝康把大半生献给了中国的档案事业、档案教育、档案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身份认同因而也紧紧围绕着它们构建与变化。从革命者到档案教育家,从“苏联经验”的践行者到中国化档案理论的构建者,从“经验型”档案学到“理论型”档案学体系的力行者,不论身份如何转变,吴宝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热忱始终不变。他这份深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他成为档案方法论“本土化”的推行者、档案理论体系“本土化”的塑造者和档案实践“本土化”的倡导者,并终成一座被广泛认同与拥戴的“高山”。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AR新闻叙事实践基于其叙事媒介所具备的独特可供性,有助于建构新闻传播中的交互性认同空间、沉浸性认同空间和在地性认同空间。它不仅对于智媒场景中新闻叙事模式的创新有所启示,而且促进了新闻用户在共同参与AR新闻叙事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共有的价值观、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群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减少香港青年群际偏见、建构国家认同的新渠道。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从群际接触理论出发,在最佳群际接触条件下,藉由网络社群搭建粤港青年沟通新平台,在认知层面增进香港青年对内地的了解,重塑认知与评价;情绪层面缓解香港青年的群际焦虑,产生群际共情;行为层面挖掘粤港青年的共同身份特征,寻求群体归属感三大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地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何谓政党认同?学者柴宝勇认为,政党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①结合群体认同的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政党认同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评价层次。②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在培育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意识,提升个体认知政党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将政党认同上升到情感和行为的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校园精神氛围、校园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建设特色鲜明,健康、活泼、新颖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而且在塑造健康人格、净化学  相似文献   

8.
钟传欣 《编辑学报》2013,25(5):452-454
以江苏省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及SPSS 17.0软件对他们的组织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组织认同程度一般;组织认同的4维度中,编辑人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属中等偏上,对直接领导的感激程度一般,以组织为自豪程度一般,编辑部内部关系融洽。对在管理上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组织认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以情感能量传递为线索,以档案为情感符号化载体,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以实现触发和理解身份认同的目的;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0.
市民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户籍改革、城市管理、化认同的问题,而取决于市民个体对于生命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李杰  姜思洁 《兰台世界》2023,(S1):43-45
<正>一、引言高校的校史馆是展现高校办学历史、培养学生爱校情怀、进行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是学校创办历程的精神凝聚,也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立德树人的文化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国的大学应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重视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精神品质,对当今高校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因此红色文化一直是高校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树立文化认同的重要课题。而校史馆作为高校校园中传承校园文化和传播先进思想理论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下的澳门认同与电子媒体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传媒,澳门传媒的发展受到诸如地域、语言、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和殖民史的多重作用下,回归后的澳门展现出的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形态,即澳门认同,在媒体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被媒体影响。澳门认同与媒体塑造之间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建立稳定的澳门认同环境有利于媒体的传播,同时也是保全澳门整体文化环境的有效方式。建立一个具有归属感的环境对促进澳门认同构建和大众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部分文化霸权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带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输出,对以青少年为代表的互联网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构成威胁。网络古风音乐作为新世纪音乐的分支,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诗词典籍的运用,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对构建当代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推动作用。从网络古风音乐对当代青年民族文化认同的明确归属感、坚定立场感、树立忠诚感三方面效能出发,剖析网络古风音乐在民族文化认同效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网络古风音乐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策略,对促进网络古风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塑造与文化提升以及当代青年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强 《东南传播》2020,(12):14-17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当前的现实命题。文化类节目《故事的中国》以重新演绎经典作品的方式,来传播其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内核。从其叙事手法来看,《故事的中国》通过人物访谈、演绎经典、叙事策略、仪式建构的方式,来传播价值要义。从价值认同的塑造方式来说,它通过自我身份的确立、归属感的建立、互动参与来共享意义。媒介环境的更迭,文化类节目的创新需要从适当的话语调适、立体式的传播方式、挖掘民间话语故事三个方面,来构建价值认同塑造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1)
本文通过访谈对话,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霍米·巴巴的学术思想进行剖析。本文认为,霍米·巴巴对于文化错位、身份认同、归属感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问题的理解,体现出了结构与能动性相结合的辩证性;他认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建构其实并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为了"为未知的事物命名",因而是一种话语赋权的政治实践;此外,他还尝试在后殖民主义文化实践与更加具体的制度和技术前沿实践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为理论直接参与社会变革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6.
蒋冠  司雯 《档案学研究》2022,36(2):62-68
本文通过Python编程软件爬取13个省级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包含音像档案内容的推文的相关数据,探析音像档案情感价值的内容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丰富档案情感价值理论,促进档案利用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对推文精选留言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后,结合文本内情感词汇,得出音像档案五个维度的情感价值:情境记忆与共鸣感、交互行为与参与感、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情感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档案意识与同理心,继而提出音像档案情感价值的影响因素及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在博物馆与学校办学相结合的情境下,建设校园博物馆的背景、意义以及具体实践方法。通过建设校园博物馆以及开设科技类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的案例,探讨了校园博物馆建设的实施路径,总结了具体实践经验,旨在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多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网站的特色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莉 《新闻前哨》2011,(4):46-48
分析农民工网站的使用现状、特点、使用动机、影响等,重点探讨农民工网站以农民工的利益表达为中心的特色,以及农民工网站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提出农民工网站逐步实现数字化的互助社区的功能,农民工在这里构建了网络群体身份,产生社区归属感,并形成新的身份认同。最后分析当前农民工网站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从学理上软性地解构了北 洋政府政治统治与思想文化根基存在的合法性; 而知识分子、学生与青年对《新青年》理论与宣 传的学理认同与道德支持,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与成长赢得合法性的知识智性、理论根基与新生 血液;这种合法性在国共合作中由共产国际和孙 中山的国民党给予强化与认同,开辟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微传播的兴起改变了高校信息环境,也为公共领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微传播环境下公共领域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依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探讨了高校的微传播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分析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为提高校园微传播效果、建设校园公共领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了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