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江湖 《天津教育》2014,(23):51-53
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优化教育教学结构中的诸要素,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要实施和谐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对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立足于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师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从高校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对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立足于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成才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师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从高校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关系、建立新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关系、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和谐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和谐教育既指和谐的教育,又指以和谐的方法进行的教育,也指为了人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和谐教育着力追求教育诸要素的整体协调,“五育”的综合渗透,教育活动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生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与环境中,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都能获得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培养和谐的人。要实现和谐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上实现其和谐。  相似文献   

5.
杨向前 《西部素质教育》2020,(10):I0001-I0002
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来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他们的思想是全人教育理念的智慧之源。从本质上来说,全人教育理念是一种培养“全人”或“完人”的理念,是一种整合“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教育观点后,形成的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新理念。而全人教育理念在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谐、持续的发挥。因此,本文在上期阐述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及全人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期着重说明了全人教育理念的优势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是为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的自我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要建立“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展”的和谐教育主导理念,让学生多种素质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实施这一教育理念,对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程刚 《天津教育》2014,(23):15-16
新华南路小学是一所有着78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办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应试教育导致的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扼制、师生关系紧张等现象,学校率先开展了“和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实践出发,以学校教育诸要素的和谐为基础,调节教育的节奏,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充分的发展。三十多年来,学校在不断完善和谐教育六大基本观念和三大基本要素的实践体系过程中,提出了“和谐发展,为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下面围绕课堂教学的和谐、育人环境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和谐目标下的中学德育新理念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动力,以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为始终,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德育的创新理念与和谐教育理念。当代中学德育的目标创新反映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德育主题、德育体制建设、德育模式、德育师资及自主教育等内容与手段的创新与探索,克服传统德育意识的阻碍,构建中学德育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和谐教育”是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关键在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文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人才素质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四个方面推进我国“和谐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教育和谐是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功能观进行重新整合定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为教育的目标,以推动和维护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类的新文明为使命。本文从大学教育的内涵、和谐发展的现实性、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作用、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大学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阐述大学教育和谐发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观念的偏差、教学方式的单一、教育评价的片面、问题意识的淡薄,造成了我国初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欠缺.在数学教学中,应探讨培养初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具体对策,比如:营造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建构和谐校园需要以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学校本身的正当性和校园关系的道德性,寻求和谐校园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特质。和谐校园的价值追求应以伦理的视角建设校园,提升学校的伦理品性以及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关系的人文性;以共享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以关怀为切入点,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和谐校园的伦理特质应该从公正、团结和尊重三个方面来把握,公正和团结反映了学校作为教育共同体的文化特质,尊重则反映了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文化特质。理想的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个人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尊重个人自由和价值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体和主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这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形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与此同时,通过建立以课堂为中心的学生共同体,构建良好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正确处理教与学的比重关系,这种教育培养模式才能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是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体和主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这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授课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形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与此同时,通过建立以课堂为中心的学生共同体,构建良好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正确处理教与学的比重关系,这种教育培养模式才能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分析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包括人的心智的和谐发展、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真正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谐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迎接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局面和信息化时代的特殊挑战,探索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与方法,必须首先从教育观念的变革开始。为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性、发展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文主义传统,建立在彼此尊重基础之上的平等是达至和谐的基石。由平等得到的自由是释放生命活力,实现和谐的路径。由平等得自由而和谐是法国基础教育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8.
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大学生德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高校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本质体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从做中学、学中做,体验生活,领悟人生。根据德行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恰当的方法开展德行教育:知行统一的方法;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己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通过学习,每一个人都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理念,做一个身心灵和谐的人,为创建和谐家园、和谐团体、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贡献。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分析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包括人的心智的和谐发展、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真正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谐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和谐产生美,一堂课的美在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各个方面教学因素的和谐。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产生教育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使学生个体和发展达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