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2.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相似文献   

3.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学贵有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  相似文献   

4.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代文豪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刻板地读,死硬地记,做生吞活剥的书呆子。而应该让学生善疑多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疑,在阅读中多想问题,多提疑问。只有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矛盾,产生疑难,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其思维能力,增进他们的知识。不要怕学生对课文产生疑难,提出疑问。明朝陈献章说得好:“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又说:“无疑者,需教之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见长进”。  相似文献   

6.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话道破了“疑”在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也是求知的阶梯。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围绕“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探索、发散思维.让他们放飞驿动的心去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质疑与阅读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在阅读中也应善于质疑。在质疑求解的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表明:疑问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启动学生智力发展的有力杠杆。明代教育家陈献章的“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加以富...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的挑战.我认为培养学生发问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有裨益.培养发问精神对求知成才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呢?一、名言激励,引导学生愿意发问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发问的名言.如巴尔扎克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为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精神的名言无疑是治学者毕生经验的总结,是给后世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利用课堂或课余的时间对学生予以引导、激励,使之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让学生充分认识发问对读书求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发问.  相似文献   

10.
读书贵有疑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疑能打破迷信。(2)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5)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6)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7)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盂老夫子主张把弓拉开,但不匆忙地把搭在弦上的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朱熹认为“学则须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而且质疑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从各个教学环节设置物理情境来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4.
怎样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南宁市广西电子技工学校马明骏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讲完课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学生往往提不出来,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还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也是学生质疑能力弱的一种表现。明代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15.
宋大儒朱熹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意思是说:“疑”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可以说,问题探究赋予知识生命力,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这和化学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设定是一致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习者对同一问题都会形成不同的假设及推论。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20.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这一“疑”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研究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教育中也指出“科学即为质疑、解释与证明。”而且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