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在电视媒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并不太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电视学术类栏目,《百家讲坛》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准确的定位和自成风格的节目制作方式值得其他电视媒体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吴晨  陈阳 《新闻世界》2014,(5):77-78
随着第四媒介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逐渐壮大,受到巨大冲击的传统媒体也在采取措施打起了反击战。我国电视栏目在分众化媒体时代,必须做到栏目定位突出才能在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品牌化走向已逐渐明晰,本文根据《杨澜访谈录》近十年的经营发展浅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品牌化运作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已有一年多,在众多关于新《红楼梦》的讨论中,笔者选择从电视剧中的文化元素来分析。本文共三节,第一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梦幻结构"分析,梦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对《红楼梦》中"梦"的改编可看出导演在剧中对文化元素的处理;第二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形象看电视剧拍摄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是新《红楼梦》电视剧中的中国文化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能为名著翻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已经成为了中国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作品。在此书中,尼尔波兹曼传承与借鉴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的不同形态的媒介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口语、书写、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对于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转变。最后,他将目光投向当今世界的主流的媒介——电视(一种融合了电报与摄影术的全新媒介)。由此观察到,电视作为当代的主流媒介,虽然看似能够快速传递大量动态的视听信息,然而其媒介特性,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一危机是,电视媒介的特性解构了大众文化中严肃理性话语论述的空间。他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四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领域来具体分析了当下电视媒介对于严肃话语论述产生的破坏性作用。最后忧虑地借用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寓言,得出了一个较为悲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杨雄 《新闻传播》2009,(8):68-68
电视栏目剧是中国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点的一种崭新电视节目形态。本文对浙江媒介市场中的电视拦目剧《本塘第一剧》现有的优劣特征、文化语境、未来发展进行了简要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李亚楠 《新闻世界》2014,(7):296-297
《关于电视》是根据布尔迪厄所做的电视研究相关资料和演讲报告资料整理出的一本书,全书近五万字,书中分析了商业化潮流中的电视新闻业内部的组成和运作机制。本文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整合,并结合当下电视媒介现状,以期引起对当下电视媒介发展中出现的某些趋势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罗茜 《新闻世界》2013,(4):176-178
在当今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各种电视娱乐类节目层出不穷。这些电视娱乐节目有的经久不衰,有的如昙花一现。只有将电视娱乐节目品牌化并且以媒介品牌营销的理念去经营,才能使节目在“永葆青春”的同时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媒介品牌。本文以电视娱乐节目((一站到底》为例,具体分析电视娱乐节目如何进行媒介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下,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城市台民生新闻节目遭遇空前的挑战。《新闻广角》从艺术与新闻的交融、去电视化的品牌战略和公共新闻转向等创新,实现了媒介形式、媒介表征和媒介意识的"再媒介化",为自身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逆生长",也为城市台在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超级女声》自2004年开播以来迅即在中国电视界刮起了一股超级风暴,得到了受众和一些电视业界专家的热捧,在《新周刊》揭晓的2004年中国电视节目榜中荣膺年度电视秀奖。人们为这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在中国本土的成功移植欢呼雀跃,认为《超级女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秀场,电视媒介为我们提供了梦寐以求的“民主”、“平等”、“参与”。  相似文献   

11.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下,央视《读书时间》及其他省市电视台的读书类节目纷纷停播。而诞生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栏目以电视讲座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题进行讲解与探讨,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如何发扬电视的媒介特性,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让电视节目既受观众喜欢又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叫好又叫座。探讨《百家讲坛》对电视特质的把握及其传播环节的定位.对于当前各类节目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处于信息时代的电视媒介面临来自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以及电视媒介内部两方面的竞争。电视媒介之间对电视节目制作上的相互模仿,使得某一电视节目的独创性不复存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受众口味越来越难迎合的现状,新闻评论成为一家电视媒体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方法,国际新闻评论的水平更是成为衡量一家电视媒体是否具有国际视野的重要指标。本文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框架下对深圳卫视推出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关键洞察力》进行分析,探讨人际传播在该节目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周力 《东南传播》2016,(5):128-131
以央视《今日说法》为代表的电视法制类节目承担着党和政府赋予普法的使命,通过电视媒介宣传社会主义的法制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以舆论力量维护人们权利和社会稳定,帮助人们形成增强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引导公民学法、用法、守法。随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之后,文化舆论宣传阵地上就广泛开展了对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度报道。央视作为文化舆论宣传阵地的"风向标",其头牌法制节目《今日说法》的改版和转型就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功勋》作为近期受关注度最高的新主流电视剧,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视剧传播与接受的壁垒,无论在电视端还是在网络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收视成绩.尤其是其中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更因其与电影《长津湖》的互文,"破壁出圈"成为流行文化.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权利不断提升,消费者成为叙事的积极参与者.文本客体不仅在历时性的角度与...  相似文献   

15.
在被称为"选秀已死"的当下,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堪称自《超级女声》以来的又一次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狂欢盛宴,再次创造了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神话"。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电视选秀类节目收视率逐年下降的原因,并且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运作为蓝本,研究《中国好声音》为何在众多选秀类节目中出奇制胜,从而为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7.
温雅彬 《东南传播》2010,(11):90-91
电影《武训传》以及对于《武训传》的批判在中国电影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其处于中国电影传播史中的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因此也带有许多明显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电影史,乃至政治思想运动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媒介权力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批判《武训传》的过程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媒介权力效用的发挥,以期透视媒介在整个批判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罗皎洋 《东南传播》2014,(8):105-107
2006年横空出世的《变形计》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文化品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当时娱乐盛行的中国电视荧屏注入了一股清泉,获得了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变形计》在节目创意和价值观念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对底层大众与城市民众的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将国外的电视节目形态成功移植到了中国电视荧屏上。  相似文献   

19.
荣荣  王晴 《今传媒》2014,(8):10-11
麦克卢汉把媒介理解为"人的延伸",尼克·史蒂文森则认为"媒介在伸展社区界限的同时,使我们接触到了与我们素昧平生的人们的生活"。身处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被虚拟化、符号化、奇观化。因此,本文以央视一套节目《舞出我人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媒体奇观理论对节目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体现当下电视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媒体奇观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选秀节目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有关受众心理的研究也很广泛。《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把选秀节目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其受欢迎的程度不禁引发思考:如今的电视选秀如何契合受众心理?受众对媒介内容又有怎么样的理解和选择?本文站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国好声音》,从中再探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