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成为儿童的"恩物"。从儿童美学视角看,《西游记》具有儿童美学特征,表现为童真之美、神奇之美;从接受主体的角度看,《西游记》切合儿童接受心理,表现出儿童的生命冲动和欲望;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具有视角的儿童性和表达的诙谐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金坤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9-54,82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关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开掘与研究,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角度看《锦瑟》语言的内容关和形式关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再分析和再挖掘,具体研究了内容美包括的思想美、情感关、形象美、趣味美以及形式美包括的音律关法则、文采美法则、句式美法则等,探究《锦瑟》的真正美之所在,从而也证明了美学分析可以为语言学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重读悟空     
“相信同学们假期里郡看了《西游记》,本期开学,我们就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说起吧。”  相似文献   

5.
奇趣之美 奇趣是指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既不寻常,而又合情合理,具有新颖奇特的诱人意味,具有特殊美妙的情趣。奇趣寄寓于形象之中。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者意象离情趣不能独立。”《聊斋》通过人鬼精魅的奇妙幻变,使作品极富奇趣之美。蒲松龄将精魅狐鬼幻化为人,或将人幻化为异类,这类形象具有亦人亦物、亦  相似文献   

6.
从大学生钟情之美学角度切入,锲入结构、音律和意境、神韵、情趣等美学范畴,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关、情致美、神韵美和理趣美的主要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知人们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倾向以及人类创作心理、创作追求和创作规律,提出审美教育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行为路径,而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赏析、理解和体悟,则是《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直给予读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说明它的美学风格。人情美、情趣美、理趣美相统一于《朝花夕拾》中 ,使它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8.
美感在生命中具有丰富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维度切入郁达夫的小说,展示其小说从“感伤关”、“病态美”向“宁静美”转向的关学追求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应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亩绝句《还源篇》;《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发现《西游记》有不止一首诗词出自元代全真教诗词集《鸣鹤余音》,故对后者与《西》书创作的关系应予注意。从《余音》内容看,它是元代全真人士把自己的教义“嫁接”到“唐僧取经”故事框架上的诗词工具书之一,构成了《西》书创作的一个美学背景。以此为基本前提考虑,由于元代著名文人虞集“学道”诗词是《余音》重点收录对象且虞也曾为它写序,也由于虞集与全真道士的密切关系和对后者遭遇焚经厄运的同情,更由于序文所涉及人物在《余音》中可寻端倪以及时限合理等原因,虞撰全真教《西游记》稿本之序,虽所持“丘处机作者说”不可信,但它对全真教《西游记》书稿创作主旨的揭示应当可信。  相似文献   

11.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 ,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 ,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 ,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美学风貌是喜剧型的,其中包括“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讽刺。强烈的讽刺因素是《西游记》喜剧风貌的重要构成部分。讽刺,就是对不合理的、丑恶的乃至反动的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弄,借以针贬社会的锢疾,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西游记》中的讽刺,即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撕破,主要是在两方面的内容上展开,并且通过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常演常新,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距离美”,“缺憾美”,“中和美”三个角度探讨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美学意义.从美学的层面阐释《暗恋桃花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第一次集体歌唱的《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探析,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诗经》爱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美,努力呈现其难能可贵的美学风貌.这些爱情诗,既显示了人们对“人”本身审美观较为健康而清醒的认识,又闪耀着男女主人公人格美精神的灿烂光辉;既有谈情说爱方式的审美情趣,又有表现各种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诸如风俗美、形象美、意蕴美、意境美、含蓄美、结构美等等,彰显出美的活力,散发出美的芳香,展示出美的风采.《诗经》爱情诗艺术美内涵甚为丰富,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就能够有力拓展《诗经》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彰显并提升《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对佛教持抨击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从《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和环境看,作品对佛教是贬抑的;从《西游记》的人物性格塑造,可以窥见作品对佛教的否定;从《西游记》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厌恶;从《西游记》对神佛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作品对佛教是讨厌的。  相似文献   

16.
高尔泰的美学是以“美感”为核心的美学,而《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是他集中论述美感(美)的论文.从“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到“美是-种价值评价”,以及用“美感”论阐释艺术与诗的主要观点,再到强调“美感具有绝对性”构成了他相对完整的美感理论.这些观点不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独树-帜,更在后来的不断修正中成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很明显,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应力求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在赏心悦目的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提高语文能力。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应自始自终徜徉在美的氛围中。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一、细嚼课文 美在领悟 “美”是无处不在的。课文,“美”更是深蕴其中。《荷塘月色》,其语言文字何其美;《荷花淀》,其人物形象何其美;《天山景物记》,其自然景物何其美;《药》,  相似文献   

18.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多变性描写创造出一个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和无数变化莫测的艺术形象,表露出邪不压正,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的主旨。这种多变性描写,集中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则是作者描写孙悟空由“妖猴”到取得“正果”的整体构思,一以贯之的乃是多变性描写和正终压邪的意趣。这种多变性描写的成功,使得《西游记》成为古今中外人们酷爱的、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名著;其中蕴舍的意趣,则给读者以无穷的美学享受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托玛斯·哈代是英国的杰出诗人 ,出版有诗集《威塞克斯诗集》、《今昔诗集》、《时光的笑柄》、《命运的讽刺》等。哈代的诗歌题材广泛 ,诗风质朴清新 ,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美 ,即艺术空间的无限性、审美情趣的无穷性和生命律动的永恒性。借用意境分析现代西方诗歌作品 ,对于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贯通、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融合 ,具有不可低估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