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钱热储和萧遥天的"外江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热储和萧遥天的粤东“外江戏”研究,是民国时期地方戏剧学术园地中的佼佼者,前者的《汉剧提纲》一书及其系列论文开启了“外江戏”研究之风气,而后者的“外江戏志”则是真正“学术自觉”意义上的第一部“外江戏简史”。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广东汉剧研究的基础,也代表着民国时期广东汉剧研究的学术高度。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19-23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原称"外江戏"是以皮黄(又称南北路)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新编广东汉剧《诗娘》音乐唱腔优美,旋律幽雅,丰富地运用了广东汉乐、客家民间小调等地域性很强的音乐元素,是历史剧中的现代戏。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教会在粤东客家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成为近代西方宗教势力发展的重要地区。西方宗教传入粤东客家地区,进一步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同时,他们也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化的学校,传播了近代西方文化,特别是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为粤东客家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西方传教士又把粤东地区的客家文化传入西方各国,在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汉剧,也称为粤东“外江戏”。关于广东汉剧的源头,史学家、理论家、艺术家们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有关广东汉剧源流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即使有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也只是比较简单、零散而不够系统的探讨。在此以其唱腔、音乐形态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剖析,并结合湖北汉剧的唱腔、音乐特点等,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寻找、确认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乡镇文化站是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是唱好农村文化小康这台戏的主角,更是我们党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阵地。它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理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闽西汉剧迄今有近3百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其发展可分为两个起落阶段,第一阶段为清光绪前后(1875-1908),是闽西汉剧始期的“乱弹”向“外江戏”转型期,也是闽西汉剧的全盛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至今,为“外江戏”向“汉剧”的转型期。在这演变过程中,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队伍日益壮大,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获得“南国牡丹”之美名。中华大地剧种博大繁多,汉剧与其他剧种同是华夏文化之瑰宝,其表现手法最具特征当数剧种的唱腔、音乐。因此,认真分析、比较剧种唱腔、音乐是研究判断剧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闽…  相似文献   

8.
戏神崇拜与其他行业祖师爷崇拜不同,戏神众多,各说不一。黄梅戏戏神崇拜是众神崇拜,既崇拜"唐王",又崇拜"老郎",还崇拜"田、郭、窦",它是由多剧种和其它艺术门类祖师崇拜合并且美化而来。究其原因,既与黄梅戏形成较晚有关,也与逃水荒灾民传播有关,还与黄梅佛教兴盛有关。  相似文献   

9.
"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豫北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对其渊源目前流传着"宫廷御戏说"和"杂耍班说",但都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试结合田野调查,从戏曲的土壤--民俗的角度,提出大弦戏源于傀儡戏说的观点,以求为探究大弦戏价值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画地做场"是河南地方戏及其他省市地方戏经常采用的一种临时剧场,俗称之为"地摊戏"。它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随处可设、用后即撤,具有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深受戏班和民众欢迎。作为一种临时剧场,它培育、推进了河南地方戏剧种、班社的发展与成熟,并深刻地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它的存在,彰显了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中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福州人大量移居海外,闽剧也漂洋过海在异域唱响。清末民初开始,闽剧新和祥、上天仙、群芳女班、新赛乐等戏班陆续赴东南亚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闽剧著名艺人郑奕奏应邀赴印度尼西亚教戏,使闽剧艺术在海外开花结果。20世纪80年代开始,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市闽剧院、福清市闽剧团等以各种形式出访东南亚及欧美,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孙康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201+203-201,203
粤剧是我国南方的一大剧种,它流传甚广,不仅流传在广东、广西及港澳等粤语方言区,而且遍及东南亚各国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粤籍华侨聚居地。粤剧唱腔音乐曲调内容十分丰富,旋律优美、婉转悠扬、绮丽清新、柔和宽广,有"南国红豆"之美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戏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从肇始到现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目前,由于戏曲的不景气与我国教育体制上的缺陷,其生源与培养质量迅速下降,已不能为戏曲振兴事业服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把好招生关,宁缺勿滥;遴选具有较高戏曲艺术素养的人员做导师;积极探索与戏曲院团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坚持论文选题要和戏曲实践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5.
戏曲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职业剧团过多且不正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保护和发展戏曲化遗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给戏校、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戏曲理论研究;加强戏曲化教育;建立保护戏曲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界利用莎剧故事改编成话剧和戏曲上演,为普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时代,从莎剧吸取题材改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各类文艺作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戏剧界应继续利用这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改编各类文艺作品,为建设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49-1966年间,福建的戏曲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既继承沿袭了传统科班的培养模式,又创办了一系列戏曲院校,戏曲学校教育初步发展起来。福建戏曲教育在探索中取得多样化发展和成就。各剧种创办了剧种训练班,戏曲院校纷纷出现。戏曲教育以成熟的学校教育为主,以专业剧团训练为辅。  相似文献   

18.
《杜隐园观剧记》是一部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温州地方戏曲的珍贵的日记体史料。日记记载的戏目、剧种、班社、戏俗等的数量和种类,比较清晰地反映了这个时期温州戏曲的繁荣。在这个整体繁荣的背景下,受乱弹班冲击的昆班和高腔班在困难的境况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另外,官府禁戏、戏价低廉、伶人地位卑下等现象也体现了艺人艰难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9.
在粤东的海陆丰地区存在着众多的戏班和道坛,由于戏班的艺人和道坛的"师公"在旧时代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谋生的需要,他们在其内部创造了大量的秘密语,即隐语.这些隐语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兰卿》是明中期著名曲家康海创作的一部杂剧。一直以来,研究者对此剧的关注不多,且多以节义剧视之。《王兰卿》杂剧是根据明中期陕西盩厔王兰卿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其创作时间当在嘉靖元年至嘉靖八年五月间。康海一生志节凛然,去官后以史官自命、淑世之志不减。杂剧《王兰卿》的创作缘起当是康海为王兰卿的事迹所激,并因王氏得不到官府的"旌表"而不平,故而作剧演之,助其不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