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陶渊明在其诗中,对其生死观有明确的流露,那就是人生观:任真、委运任化,安贫乐道,及时行乐:死亡观:忧惧、理性和豁达。陶渊明的生死观,是陶渊明生活和思想的直接或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呈现出多元取向:一方面,魏晋玄学生死观继承了道家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和对个体价值意义的肯定超越了两汉儒家生死观,但未能彻底解决自身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东晋南朝以后逐步化解,从而表现出宁静淡远的趋向;另一方面,以佛教、道教为主体的宗教生死观与玄学生死观同时并存,对人们的人生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形神之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不同生死观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不佯狂任诞以积极抵触名教”的放达风度,即是东晋儒玄思想相互冲荡融合的结果,亦是重新抬头的儒家礼学对老庄玄学影响的反驳和校正的产物,故不应是陶渊明个人思想的“革新”或“创获”。  相似文献   

8.
阮籍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前后相映生辉的两大大诗人,在他们所创造的风格各异的诗歌中体现出他们与玄学的内在联系,阮籍是一位崇任自然的玄学家,陶渊明深受玄学“独化”论的影响;玄学性情说使文学进篱一个情化、个性化的时代,阮、陶在诗歌创伤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性情说的追求和发挥;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阮、陶诗歌创伤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阮诗耻于言酒,陶诗津津乐道;阮陶代表了玄学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消极悲观到陶然自得。  相似文献   

9.
大道自然--陶渊明的玄学人格及其自然之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作为从玄学“山水诗人”阵营中脱离出来的“田园诗人”,其儒道释兼综的玄学人格对后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现结合儒道释的自然观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审美趣味作分析,并体味其深谙于其中的自然之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罗宗强先生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一种玄学人生观的观点提出了商榷,陶渊明人生观的基础是“躬耕自守”,他以此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合一,而玄学人生观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内部分立。玄学人生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思想来源,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道,但更有实质性的差别,陶渊明的人生观并非玄学人生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饮冰室合集》)。陈寅恪却认为:“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  相似文献   

12.
一陶渊明与玄学关于陶渊明与玄学的关系,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他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他的世界观是“玄学自然观”;一种意见认为他的思想“与魏晋玄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持这两种针锋相对意见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魏晋玄学是当时门阀土族的官方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就将陶渊明思想和玄学严格地区别开来,并以此为基点来论证陶渊明思想的进步意义;持前一种意见的人就判定陶渊明的“《形影神》诗是消了佛道迷信的毒,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演变的过程中深受道学、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和玄学的“自然与道合一”,以及禅学中的“心造万物”等思想,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性。分析、研究这三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有利于揭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究的;晚年苏轼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使自己随遇而安,进而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的陶潜形象,亦证明了苏轼“剧喜”陶渊明的程度。那么,陶渊明给予苏轼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苏轼一生行迹和其性格看,主导面应是积极的,尤其是陶渊明那种“固穷节”思想,对苏轼在儋耳“处穷”中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不断进取精神,产生了积极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把“真”作为自己人格的全部追求。他在日常生活、个性展示和感情流露等方面无不体现出“真”。田园景物的淳朴、和谐、宁静、永恒都是他人格的象征和外化。他为人真淳率直 ,毫无士大夫的矫饰和虚伪 ,他的欣喜与苦闷 ,自足与叹穷在诗中表露无遗 ;他行事以任真自得为高 ,从不拘执于一些小的礼节 ;他重感情的自然流露 ,全然超出了儒家中和的原则。虽然他与玄学名士的归宿点并不完全相同 ,但其出发点则都是玄学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虽未接受佛学信仰,但其思想和创作却处处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形影神》组诗看陶渊明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组诗阐述了陶渊明“生必有死”的理性生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超越死亡忧惧的三种方式;组诗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反对“惜生”,而是反对“营营以惜生”,重点当在“营营”二字上;“形”、“影”、“神”三者代表了陶渊明自身思想和行为上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认为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闲适自然,和溺乎玄风,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意趣迥别。明代王廷斡在《靖节先生集跋》中说:“元亮远心旷度,气节不群,力振颓风,直超玄乘。”王士祯《古诗选》云:“过江而后,笃生渊明,卓绝先后,不可以时代拘塘矣。”今人游国恩等人合著《中国文学史》中更是断言:“(陶渊明的作品)在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的当时,是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的。”那么,陶渊明的诗和玄学以及玄言诗是否确如是所言没有一点关系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从客观环境上看,陶渊明生于东晋玄乘之风炽盛时代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从陶渊明的交游履历来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另外,在仔细分析陶诗和玄学以及玄言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陶诗和玄学尤其是郭象的玄学思想是有深刻联系的,陶渊明不仅接受了郭象玄学思想,而且将此深化、融注为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道学、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和玄学的“自然与道合一” ,以及禅学中的“心造万物”等思想 ,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性。分析、研究这三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有利于揭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