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话说和田玉(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和田玉的概念和田玉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清代光绪年间之前是没有"和田玉"这一名称的,之前称为"于田玉"。清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以后,和田玉的行业名称才逐渐兴起。近代"和田玉"的概念有广义  相似文献   

2.
《上海集邮》2012,(10):50
具体详情请咨询集邮总公司联系电话:63649305《和田玉》邮票珍藏册,首次将和田玉与邮票结合起来,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邮册内的和田玉图案为"三教九流图",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精美的手工雕刻和田玉与和田玉邮票、小全张有机的结合在邮册内,绝对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和和田玉收藏者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3.
《收藏》2009,(6):182-182
自古以来,和田玉是皇亲国戚的专用品,自2007年政府下令停开即将枯竭的和田玉后,和田玉身价便扶摇直上,金融危机风暴无法阻挡和田玉价大幅上扬的趋势,1克和田玉原料价格高达1万-1.5万元,比黄金贵50倍,如是古代工艺品就再乘上5倍或更多。  相似文献   

4.
吴剑雷 《收藏》2012,(1):118-124
这是临近田市区段的玉龙喀什河,这段流域历来是和田仔玉出产的密集区。洪水从昆仑山奔泻下来,夹杂着大量的山石碎屑,和田玉也藏身其中。和田玉是华夏民族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精神需求,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个象征。和田玉的故乡——和田、昆仑山、玉龙河一直是爱玉人向往的梦幻家园。近年来,随着和田玉收藏的持续高温,和田玉料的开采一直是焦...  相似文献   

5.
李坤  冉文生 《收藏界》2014,(4):47-48
和田玉已成为公认的国石,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大众所喜爱。和田玉以其丰富的资源、神奇的文化内涵、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投资回报而得到迅速开发。目前,和田玉的分类和分级判定不明确,致使一些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使得和田玉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6.
走近和田玉     
刘永国 《收藏界》2012,(4):26-30
收藏是一种缘份,和田玉的收藏更是一种机缘。 懵懂时读《红楼梦》,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有灵性、通人情,当时就想,那必是一方神奇的和田玉吧?自此,我常常惦着和田玉。 终于有了一次到和田的机会,有了探访和田玉的机缘。行前,我已有了几分兴奋,几分冲动。  相似文献   

7.
软玉名称的来历公元1863年,对传入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的玉器,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木尔在用物理的方法分析时,将和田玉与翡翠相互刻划进行硬度对比测试。用翡翠可以在和田玉上刻划出痕迹,而用和田玉则不能在翡翠上刻划出痕迹,发现了翡翠的硬度大于和田玉。(用现代的手段测试,翡翠的对比硬度为莫氏6.75~7,和田玉的对比硬度为其氏6.5~6.9,也证实了翡翠的硬度稍大于和田玉)。德木尔因此把翡翠称  相似文献   

8.
《收藏界》2007,(10)
中国和田玉鉴赏院设立于北京高端收藏品中心东方博古二层,该院展厅300平米,可展示和田玉历代雕件、原石、标本等3000余件,以及书籍和玉雕工具。是全国会员性的企业,并有国家级鉴定专家团队,定期开办和田玉文化论坛讲座。  相似文献   

9.
刘秀定 《收藏》2011,(8):80-81
和田玉美丽,而和田玉中拥有独特俏色的观赏玉更是美丽无比。俏色观赏和田玉也就是璞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千种玛瑙万种玉”,而在万种美玉之中,能得到一件巧夺天工的俏色和田观赏玉更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0.
闻名遐迩的新疆和田玉,以其温润的特点备受世人的喜爱,也许和田玉能够比较典型地代表中华民族性格,就像辜鸿铭说的中国人看似温良,却自强不息。中国人使用的毛笔,看似柔弱,却能写出刚健道劲的大字。和田玉看似温润,其质地  相似文献   

11.
刘苏君  李文莉 《收藏界》2013,(11):24-27
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玉器史约一万年,而开采利用和田玉则有近八千年的历史,“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还要早数千年。秦代至清代象征皇权的玉玺多为和田玉制作,使得和田玉当之无愧地成为“国石”。  相似文献   

12.
朱有仪  王枚 《收藏》2012,(8):148-149
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新疆首届国家级“和田玉玉雕工艺与鉴赏高级研修班”6月25日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开班。此次研修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联根据国家人社部关于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中的具体规划而开设的,旨在为新疆培养和田玉雕与鉴赏方面的中长期人才,为新疆的和田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2,(7):183
软玉最早出现于红山文化时代,在新疆楼兰遗址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由新疆白玉制成的玉斧、玉璧等,它们质地细腻、润滑。早在2000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就将和田玉经由玉门关运往内地,雕琢成各种精美的礼器和装饰品。河北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由2000余块和田玉片制作而成,精美绝伦。历朝历代。和田玉制品都被当作价值连城的宝物。  相似文献   

14.
徐灿 《收藏》2009,(4):140-144
郭兰香在乌鲁木齐最大的玉石贸易集散地——碾子沟白玉城考察了一个星期,得出一个结论:新疆玉石市场出售的玉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是把青海玉、俄罗斯玉、东北岫玉、河南独山玉、和田玉混为一谈;二是真正的和田玉其雕工很差,价值根本无法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朱爱朝  向和平 《收藏》2013,(1):88-91
笔者曾在2006年第1期《收藏》杂志上发表了《新疆和田玉观赏石初识》一文,就和田玉的收藏及其市场情况作了探讨。近几年和田玉原料及制品的价格犹如一匹脱疆的野马不断飙升,前几个月在东莞珠宝展览会曾现标价每克逾3000元的和田玉石,最近又在新疆和田市见到了每克过万元的仔料,其仔料的玉质、皮几近完美,但价格也的确令人咋舌。笔者...  相似文献   

16.
李坤  王蓉 《收藏界》2011,(5):43-46
和田玉是我国传统的玉石品种,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延续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其方向也逐渐转向收藏品。玉器在琳琅满目的收藏品中以其优越的特性,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收藏爱好者喜爱、认可。新疆作为和田玉原料的产地以及全国较大的批发交易中心,随着人们对玉器需求量的增加,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但现在呈现出需大于供的现象,特别是高档的和田玉更是奇缺难寻,载  相似文献   

17.
朱红伟  李婷  赵潇雪  黄准 《收藏》2014,(5):110-111
玉,石之美者。和田玉因其温润细腻、刚韧洁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羊脂玉,更是普通民众和藏家极力所求之物。2003年新版国家标准规定,由产地演变而来的玉石品种名称已不再具有产地意义。于是俄罗斯、韩国、加拿大和我国青海、辽宁、四川、台湾等地出产的玉石,在市场上多以和田玉身份出现。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羊脂玉,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白度、油性、质地的和田玉,同时也有一部分青海和俄罗斯的白玉被划分到羊脂玉的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8.
朱有仪  王枚 《收藏》2012,(15):148-149
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新疆首届国家级"和田玉玉雕工艺与鉴赏高级研修班"6月25日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开班。此次研修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联根据国家人社部关于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中的具体规划而开设的,旨在为新疆培养和田玉雕与鉴赏方面的中长期人才,为新疆的和田玉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田文在开班动员时强调了办班的意义:"此次和田玉玉雕工艺与鉴赏高级研修班,汇集了内地省区的玉雕工艺与鉴赏行家,是加强玉雕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推动和田玉器工艺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新疆玉雕人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此次研修班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国家人社部对玉雕工艺与鉴赏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必将推动新疆和田玉玉雕工艺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据悉,这次高级研修班为期6天,吸纳了全国各族优秀玉器雕刻、鉴赏人才前来参加培训。研修班特邀国内著名玉雕艺术大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20,(6)
正大自然美不胜收,其中美的精灵似有两样:西方人眼中的钻石,中国人眼中的玉石,两者皆优雅高贵。中国亘古绵延的玉文化以和田玉为世上唯一标识,被矿物学称为透闪石(美学无关功利,而目前市场将和田玉普遍当作泛称,以俄罗斯玉、韩国玉、青海玉等冒充为和田玉,商业化检测机构也对此不做区分。真伪之间的价值差,高者可至几千倍,需请诚实的玉雕家和无关利益的收藏家方可辨识)。顶级和田玉是一种次生矿物,原生矿在昆仑山4000多米的雪线以上,由于风化或地震运动跌落到山下的玉龙喀什河,再经过河水的冲刷、翻滚、打磨,褪尽冗赘的棱角,留下鹅卵状精华,变得水润石活,物化性能十分稳定。  相似文献   

20.
高功 《收藏界》2012,(9):110-113
用玉的世界来形容乌鲁木齐,一点都不夸张:街道两旁林立着装修豪华的玉器店,店内灯光明亮,柜台内摆满了晶莹剔透、制作精美的和田玉;规模宏大的玉器市场人头涌动,前来淘宝的人络绎不绝;和田玉器博物馆展示的玉器,从新石器时代以降直到近现代,品类众多,是玉器爱好者参观和鉴赏的理想殿堂;那游走在大街小巷兜售和田玉的维族小商贩,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和手上的串串和田玉,令人情不自禁地流连在玉的海洋里——这就是玉城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