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人们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然而我们在关注“三农”本身的同时,还要关注由此而衍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让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落实支农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和教育沟通方式,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形成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一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是学校教育“补位”,即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人格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功能。可尝试使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校中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等方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和城镇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教育误区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当做法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恰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成因及后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留守儿童”的认识过于片面;对“留守儿童”关爱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关爱的方式方法不当;关爱的领域存在盲区。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建议和对策:转变认识;调整关爱的方向和重点;改进关爱的方式与方法;以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明 《山东教育》2002,(30):22-25
翻开2002年6月11日《中国教育报》,《进行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的通栏标题下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面对的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而是儿童本身。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动力其实是儿童本身。”理论是实践的升华,是生活之树的果实。在临沂市兰山区实验幼儿园,我们惊喜地看到,“关注儿童本身”的教育理念已经以实践的形态存在着。当人们还在把这个问题作为“问题”讨论着的时候,兰山区实验幼儿园———这些幼儿教育的先觉者们已经…  相似文献   

6.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打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他直系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权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建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活、教育、安全和心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当前,应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与教育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12—18)和儿童孤独量表(CLS,7—12)对贵州某县随机抽取四个乡镇中小学的660名学生进行调查。“留神乙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所占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孤独倾向总体水平差异显著。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逐步改变教育现状,采取多种途径,关心与帮扶“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9.
王利平 《考试周刊》2010,(11):215-215
“留守儿童”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之一。本文利用教育社会学的班级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以找出其后的深刻原因,并指出作为孩子生活场景的班级和班级学习领导者、组织秩序维护者的教师.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体现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留守学生”教育案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学生”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民工潮”开始,这个问题就相伴产了生;“留守学生”问题却是一个热点问题,除人数越来越多、已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外,更在于它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关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稳定,关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学生”问题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本刊继2006年11期《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天》对我省“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进行了综合报道后,本期我们又选取了三所学校,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以期能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可鉴之资。[编按]  相似文献   

11.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市场教育”与“计划教育”两者间的利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拓建设和发展规范“教育市场”的主线,同时指出发展人才市场对发展“教育市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4.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产业”作为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倾向,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无论是就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还是从现行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关于教育与产业的理论表述等方面分析,都不能肯定教育的产业,正国为教育不是产业,所以才需要化为产业。“教育产业化”的实质在于,把教育中接近或具有产业属性的部分,逐步地纳入市场轨道,遵循市场的原则,按照产业的模式来运作,以解决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再论“图书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内容的超前性 ,教育过程的渗透性 ,教育目的的深层性 ,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教育作用的持久性 ,共同构成“图书馆教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图书馆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形态 ,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区域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从地域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受益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两个角度分析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分析江西省"受益型高等教育"低下的原因,重点探讨了促进"地域型高等教育"向"受益型高等教育"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教建构理论已经不同于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实用主义教学,高教基础类型的建构与工具、工程、项目的融合,高教应用建构与地方经济、国家战略融合,高教的发展从来都是"全社会"机制,形成"时代-制度-强国"等全社会分布式的成长,高教具有"自我建构-产教建构-教育建构"的新的发展路径。基于"问题-现实-社会"现代高校教育基础的延伸,确立现实化能力与社会化体系的高教应用体系的战略机制,提升了高校基础"融合-拓展-建构"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新时代"服务对接匹配"的社会主义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