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学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0~21页。教学目标1.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初步体验轻重及获得判断轻重的不同方法。2.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出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出合作成功的喜悦。课前准备天平一架,大小不同的水果(每个学生准备一种水果)。教学过程师: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带来了吗?全部放在课桌上。【评析:利用学生最熟悉…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28-29页。教材分析 :《轻重》一课通过说一说 ,掂一掂 ,称一称 ,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教材安排的轻重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 ,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在比较轻重过程中 ,教材意在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并通过亲手实践 ,经历和体会比较的过程。教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2.经历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 ,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比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中第二单元安排了“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在这个单元里,教材为我们准备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几个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掌握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怎样才能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试从以下3个方面来谈一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轻重的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2.在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考。3.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在丰富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学重、难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并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合理推理,判断他人看到什么形状的物体。…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6-17页。教学目标1.通过比高矮,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将数学书放在课桌的左边,将数学练习本放在课桌的右边,将铅笔盒放在桌子的前面。(评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点点滴滴抓起。)活动一:创设情境师:我们要进行一…  相似文献   

7.
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直接感知,为今后的实践和应用打下基础。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99页例一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教学准备:衣服卡片、数字卡片、多媒体。设计理念:1.以“…  相似文献   

9.
“做几何”是数学课程改革中“做数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一个体现,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就是让学生在动态中“发现几何”,发现几何知识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一、提供丰富而有现实性的学习背景,让学生主动地“做几何”“做数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判断出下一个物体。让学生能用规范的语言把自己发现的规律描述出来。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各种颜色不同的图形。教学过程:一、玩中导入,确定目标师:今天陈老师想带你们去数学乐园里玩一玩,愿意去吗?生:愿意。师:数…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的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3.通过创设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设计思路〕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对“比多少”有了初步认识,但往往是凭直觉。通…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0~41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 ̄99页。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初步的概率思想。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3.在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难点正确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准备课件、盒子及各色乒乓…  相似文献   

14.
蔡虹 《教育导刊》2004,(19):47-48
“做几何”是数学课程改革中“做数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一个体现,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就是让学生在动态中“发现几何”,发现几何知识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九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第5、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2.在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并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通过练习与游戏,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互助合作、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会比较几个物体的长短。 教具准备:十袋物品随人数而定,里面有不同长度和不同颜色的铅笔、彩纸、直尺、毛线等。学具准备:两支不同…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对计数单位“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9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方位问题,培养实践能力。3.德育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挂图、课件、座位号、电影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位新老师来给你们讲课…  相似文献   

18.
《小学青年教师》2004,(8):29-3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册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如在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教材提倡让学生去感受这些单位,建立这些单位的观念,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1)“称一称,掂一掂”2袋盐的质量、1枚硬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准…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页~89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排列规律确定下一个物体。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