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助学手段.制定完善的助学贷款政策,科学实施助学贷款是对学生资助制度的新探索.文章对我国现行助学贷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追踪,对助学贷款政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实施以来经历了若干阶段,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由于助学贷款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际运行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本文在对助学贷款从发放到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基本思路,以协调区分好政府、银行、高校以及学生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为核心,各相关利益主体各司其职为关键,使这四个利益相关者能根据自身运行规律有所作为.以期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缺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本文对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历史演变和执行情况,以及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缺陷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在推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遇到了银行惜贷、学生惧贷以及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某些特点所带来的与高校原有资助体系不配套等具体问题,章探析了高等学校的具体管理部门在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下,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可行性做法,并对建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资助途径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一些理论和模式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建立,助学贷款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了燃眉之急,并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方式,但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现状并不乐观。阻碍我国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因此完善我国助学贷款信用保障机制是摆脱当前助学贷款政策面临的困境、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实施以来经历了若干阶段,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由于助学贷款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际运行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本文在对助学贷款从发放到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基本思路,以协调区分好政府、银行、高校以及学生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为核心,各相关利益主体各司其职为关键,使这四个利益相关者能根据自身运行规律有所作为,以期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中美国家助学贷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等学校在校生、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由国家级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并组织实施的贷款项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收费制度的实行,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正在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99年国家在北京、上海、西安等8个城市进行了助学贷款的试点。2000年8月,对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覆盖的范围由8个试点城市推广到全国。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仅两年的时间,还处于初创阶…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自1999年启动以来,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总体上处于不断探索、完善过程中.通过对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机制在经济学和制度学方面进行的理论分析发现,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准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和学生共同承担运行成本,从而得出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商业贷款的结论.正是在此结论下,对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管理、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并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机制设计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和国家财政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进行了改革。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多,为了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实现教育公平,我国相继出台了有关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但是违约问题阻碍了助学贷款的发展,本文对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针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金融手段对其进行资助的一种制度安排。国家助学贷款前期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一度产生实施困境,其实质在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存在矛盾。消解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困境的基本经验包括:优化后续配套政策运行措施,鼓励政策性银行经办贷款业务,健全贷款风险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我国政府及各高校一直致力制定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主的奖助学金制度,勤工助...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本身,还是从大学生贷还款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大学生信用制度是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推行的制度保障,势在必行。大学生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加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教育,加快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大学生个人信用联合征询系统是大学生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现行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重大举措,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继续求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只要在实施助学贷款的整个过程中,正确履行职责和义务,这一支持教育的重大举措一定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国家助学贷款成为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在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就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方面提出个人观点,旨在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分析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家助学贷款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无疑应该加强其制度建设。但由于认识的偏差,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践与理论形成了强大的反差,所引起的问题更令人关注。放眼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尝试对制度有全新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建设,是我们政策分析的基础,也是制度建设的起点。作为建设性反思,本文提出了开发家庭及生源地贷款制度、完善学生减免制度、强化银行责任制度、建立国家担保制度四点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高拖欠率问题及其危害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在防范和化解学生过重的还款负担,强化助学货款信用保障及完善助学贷款回收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防止和降低高拖欠率的对策;建立宽松灵活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强化国家助学款的信用保障;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我国政府及各高校一直致力制定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主的奖助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等。但高校在落实这些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勤工助学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本文对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主导的公共信用体系的缺乏,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性的低下,高校贫困学生资格审查和约束机制的薄弱,学生还款意识的欠缺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为有效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问题,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及制度,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督促银行建立还贷监测系统,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高校应增强政策宣传,辅以诚信和感恩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强信念。  相似文献   

19.
杨克瑞 《红领巾》2004,(1):142-145
国家助学贷款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但由于认识的偏差,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践与理论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制度建设无疑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开发家庭及生源地贷款制度、完善学生减免还款制度、强化银行责任制度及建立国家担保制度,可以促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以政府贴息为特色的国家贷款,使数十万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年大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有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作为一项解决贫困生就学难,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在发放过程中进展并不理想,遇到许多困难,实际效果与政策预期相差甚远。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突破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