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一枝独秀。因其性寒、俭、清、雅,备受历代文士、雅士、隐士和僧人的青睐。士是历史文化最为敏感的先验者,其对茶的偏好正是时代文化特征在情感症结中的物化反应。因而茶和士文化无形中交织、融汇在一起,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士文化的发展起了催生、助长作用,而士文化又以其在不同时期的内在特质成就和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茶是什么?禅是什么?两种不同的文化之所以能融入结合在一起,主要是茶中品禅,借茶明禅机,品茶只是参禅的借机,参禅只是方法。佛教禅宗典籍中,借茶明禅机,借茶言禅机的公案数量颇多,在这些茶禅公案中,字字禅意,句句机锋,充分体现了茶和禅都是当今社会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茶禅不同的文化,其关系为非一非异。"喝茶"是生活中的必需,犹如品人生一般,而"修禅"则是精神层面需求,通过参禅体悟人生、净化自心,启迪智慧。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传遍了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向深层次彼此融合,互相影响、推动,融汇成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源远流长,茶树原产地各民族的茶俗、茶饮、茶情、茶德又是如此的风韵多姿,普洱茶艺便是这些内涵的一个缩影。它以民族艺术的形式表现着民族茶风情,使普洱茶艺具有独特的魅力。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身保健意识逐渐加强,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饮品。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分析了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改善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发展软环境,开发武当道茶文化旅游产品,解决武当道茶文化研究人员的经费问题,加强武当道茶文化旅游网站建设。  相似文献   

5.
韩晓英 《文教资料》2011,(17):68-70
杭嘉湖地区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人们的生活也与茶紧密相关。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下,该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茶俗文化,同时杭嘉湖地区广泛流传着茶诗、茶词和茶歌谣。本文通过对茶诗词、歌谣的解读来研究杭嘉湖地区的茶俗文化,从四时八节、婚丧嫁娶、亲友聚会和乡土特色四个方面对茶俗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说“茶”字     
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茶。茶不仅能体现中国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情趣,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喝茶是中国人的发明,并传遍了全球,因此世界上主要语言的茶字,由于最早西方人买茶地点不同,或来自中国福建语,或来自北方话,总之各国音译茶字多源于汉语。  相似文献   

7.
茶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牢固结合在一起,是文明的象征,友谊的桥梁.茶由于自然属性,产生了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用茶文化来打造茶叶驰名品牌,以及借助茶艺来引导茶叶消费、拓展茶叶市场对于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本文针对近年中国的茶文化的推广阐述了其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茶诗是中国茶典籍的精华。茶诗的最大特点是贯穿着与茶相关的鲜明文化主题,并且每一首都有一个动人的茶蕴诗魂。该文指出在处处壁垒的古诗英译过程中,茶诗译者可以淡化对全方位兼顾的追求,而把着重点聚焦于其诗魂,从色彩、景色、塑型、音韵、情感等不同侧面,传神出其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0.
"物的社会生命"是认识物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有力视角。该篇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为普洱茶书写社会生命史。文章认为普洱茶经历了从明朝以前的"异类茶"转变为清朝贡茶,并在清朝之后经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再商品化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的生命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物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茶”命名的国家公办特色高职院校,坐落于江西省婺源县。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优势,开设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茶叶贸易方向)等专业,致力于培养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艺表演、茶叶营销、茶叶贸易全链条式茶产业人才。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气息,而同一种茶的不同泡法也有不同的韵味,喝茶既是品茶,又是品文化、品人生。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饮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从中国传入俄罗斯。从1638年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盛行,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时至今日,饮茶文化在俄罗斯不断发展、升华,并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茶诗,以茶为本,以诗为体,描写对象可以是茶树、茶叶、茶水、茶具、茶人、茶道、茶理等,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茶具,即饮茶用具,亦称茶器或茗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茶诗逐渐繁盛,在茶诗中,为唐代的茶具文化提供了一个成熟而且完备的艺术载体,从茶诗切入,可以看出唐代茶鼎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可看出茶碾背后所反映的唐代制茶工艺的发展,更能看出茶瓯背后更深一层的唐代瓷器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茶和饮用茶的国家。茶作为一种特殊饮料,既具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有欣赏、助兴与情趣,千百年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我们日常饮用的茶,经过了一个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茗饮的漫长过程,茗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中国现代人的饮茶方式,仍以泡茶为主流,但因地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区别而使饮茶方式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深入的研究则会发现,饮茶方式的变化实际上跟农业技术的发展、历代文化审美取向以及环境地理因素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支撑。兴于唐宋的茶马古道遍布云南全境,成为中原内地联结西南边疆的文化走廊,是茶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在边疆的传播,各民族茶礼、茶俗、茶艺、茶道中的传统美德对历史上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儒家茶礼是中国传统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符号,以茶品及茶仪为载体,对人们进行礼法、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茶礼中包含的仁爱、包容、诚信观念更是成为一种"文化契约"渗透到中国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中,指导人际交往进而达到社会秩序的规范、和谐。  相似文献   

17.
武当道茶文化博大精深。涉外导游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游客,如何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值得研究。文章指出,要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涉外导游不但要与茶史、古代武当道茶和宗教相结合,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各国茶文化之间的比较,以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武当道茶文化。  相似文献   

18.
肖立 《考试周刊》2010,(11):46-47
茶源于中国.随着种植与饮用范围的扩大,逐渐开始作为商品进行销售,茶广告应运而生。中国现代茶广告正在不断挖掘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并应用到广告设计中,形成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茶广告感性诉求模式。本文就中国现代茶广告感性诉求路线的方式——应用传统文化,结合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休闲美学视域观照茶文化,茶叶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休闲心境,茶肆是休闲审美空间,茶则因为自身被赋予茶道精神而具有"闲"的品格.梅尧臣通过以茶计时、以茶悟道、以茶会友的茶诗创作,体现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休闲审美意蕴.梅尧臣的茶诗是宋代市民阶层崛起和士人思想觉醒落实于文学创作的表现,而茶在休闲文化中被赋予的品格成为国民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书屋品茗     
“茗”者,茶也。朋友来访,聊到读书,兴致上口,茶思绵绵,于是不得不提品茶的事。古人爱茶,今人亦爱茶,东晋张载的一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的心里话。于是,有了茶事、茶艺、茶联、茶戏、茶歌、茶诗、茶笺、茶馆,种种种种,成就了茶道,构筑了茶文化。冠上“文化”名气,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