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丽娜 《新闻窗》2012,(2):103-104
改革开放30年,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等现代传媒发展迅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中国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的接入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民众家庭。  相似文献   

2.
目前,媒体融合已经从表层融合进入了深度融合阶段,从物理融合和化学融合进入了生态融合阶段,正进入一个从与时代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处于一个并线超车的阶段。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差距,已经大大地缩小了。因为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都在向新媒体的方向转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都是转型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新媒体,或者说,都新媒体化了。新旧之分,不再那么明显。另一方面,中国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之间,差距也在明显地缩小。原因之一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垄断现象受到了有力的约束。互联网平台的粗放式增长、野蛮式生长的时代结束了,内涵式发展、提质增效的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面向新媒体的教育和人才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这个热点首先反映的是一个趋势,我国互联网发展20余年来,进入了所谓的"Internet of Everything"这样一个全面、深入的阶段,成为社会和产业运行的一项基础设施和基础逻辑。不仅在传媒领域,传统媒体的版图逐渐让位于互联网新媒体,而且我们的社会治理、企业营销和经营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社会和产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的知识能力,可以说已经完全跨越  相似文献   

4.
全球视野下的微博发展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了2010年的"虚火",2011年微博在中国发展进入实热阶段:微博用户数量爆增,并且引发了微博问政热潮,但也出现了微博谣言等问题。为了理性、深入认识微博,有必要从全球视野审视微博的发展与管理。一、全球视野下的微博发展1.微博顺应新媒体发展大势而兴顺大势者兴,这是新媒体应用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近几年,随着手机移动网络和多种移动终端在全球的高速扩张,互联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微博之兴正是顺应了互联网新媒体快速移动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潘洪涛 《青年记者》2013,(27):21-23
三网融合与大数据环境中,广电新媒体不再只是内容产品的信息消费平台,应用将成为智能电视与互联网电视的新宠。在庞大的新媒体产业中,广电系统的新媒体产业,不论是技术、市场需求还是商业模式,近年来都经历了变革。如果说将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模式引入广电,是广电新媒体发展的第一阶段,那么,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波澜壮阔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网状结构的传播体系。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元素的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传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伴侣,人们依靠它们的帮助获知信息、了解社会、娱乐休闲,手机控、微信控、微博控比比皆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这些新媒体工具的依赖程度。而"新"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自媒体则是新媒体的最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并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媒体行业,"互联网+"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对"互联网+"进行概述,阐述"互联网+"对于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并提出"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途径,希望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与新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新媒体和新编辑,如果说互联网2.0是一个新媒体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新媒体本身很难下定义,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互联网就是新媒体。随着手机与互联网嫁接,手机又可称作新媒体。在大概两年以前,互联网2.0进入中国的时候,互联网信息是由网站编辑去发布。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即品质本土化、品位平民化、品格人文化走向。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渗透,新媒体迅速崛起并有力地融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创新中。本文分析了新媒体与音乐类节目真人秀的产生及发展现状,并且从两者融合的角度阐述了音乐类真人秀将来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新媒体时代与海洋时代的融合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时代、海洋时代,等等。看来这是一个多维的时代,是时代与时代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就是各个不同时代特征的融合,也就是人们所说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它所依托的是新媒体这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新媒体传播媒介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们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立体化传播模式营造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融合能力令人震惊,融合了多种媒体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2014年我国新媒体进入整体升级阶段,升级、监管、并购、跨界、上市、告别、融合、OTO八大关键词绘出了绚丽多彩的互联网媒体世界。  相似文献   

12.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之间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新的高潮.近年来,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一度高枕无忧的传统媒体受众分流,广告下滑.为了"救亡图存",传统媒体再次"触网"成风,纷纷进军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报纸与网络之间相互渗透,资源共享,2006年被称为"报网互动年".最近电视与互联网之间更是亲密接触,动作频频.为了发挥新旧媒体整合的优势,国内部分新闻网站已开始并入传统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复兴,尤其是博客的崛起,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传统媒体与网络之间的融合不断深入,已进入内容整合的实质性阶段.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出现后,传统媒体对互联网的认知与接受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发展变化阶段,从一开始忽略网络的作用,到"报纸消亡论"神化网络的功能,现阶段传统媒体已回归理性,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分析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同时也进入到了一个网络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全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平台,已经被公众广泛熟知与熟练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效力将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文 《传媒》2010,(8):52-5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大量涌现并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新媒体不仅以排山倒海之势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并且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上刮起一阵阵旋风.  相似文献   

16.
郭金民 《青年记者》2013,(17):18-19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着海量信息。我们又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自互联网面世以来,新的传播形式层出不穷,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不确定性。在竞争压力中,传统媒体进入"内容为王"时代,一般性信息难入其"法眼";"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和随意性给企业负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今,我国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网络行为已经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出版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媒体的产生与推广对传统出版媒体造成严重冲击。本文简要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行业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意义,并对"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出版媒体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电视盒子们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抢占传统媒体的趋势愈演愈烈。电视领域作为一片蓝海注定要引发互联网公司的竞相争夺,一场"客厅革命"即将拉开大幕。本文围绕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电视的概念,其在媒介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年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有些人把老年人大量出现形象地称为"银色浪潮"。各行各业都能在这一"银色浪潮"下找到生机和市场,媒体也不例外。但是,老年人本身的和外部的因素都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在新媒体例如互联网的使用上,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媒体要抓住老年人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必须把握好老年人这个市场,并且应全力打造适合老年人学习和掌握的"软件"和"硬件"。  相似文献   

20.
草根媒体:传播格局中的新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探讨草根媒体概念时,可以发现还有许多与此接近的表述,如:自媒体、私媒体、公民媒体,独立媒体,参与式媒体……这些概念尽管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本质上与草根媒体是相通的.这些新词汇的出现,是互联网普及后,尤其是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以及各类新媒体手段不断涌现后,传播格局变化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