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庹继光 《中国广播》2013,(11):42-45
“李某某涉嫌轮奸案”持续轰动,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媒体在此案报道中的失范行为:一是披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二是随意报道案件细节,有违不公开审理的制度。新闻报道应当遵守法律规范,遵循新闻伦理,改变由娱乐记者报道类似案件的惯例,让法制记者采写报道,避免再出现这些疏漏?  相似文献   

2.
英法法制报道与新闻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不久前赴英国和法国考察了当地的新闻业,对当地新闻媒体法制报道和新闻自律等有关情况有些许了解。 英国没有专门的法制类报纸,但各报都可以报道案件等法制类新闻,一些大案常常在头版头条刊登。 每日邮报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日报之一,4开80版,期发行量230余万份,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每日邮报拥有100多名全国一流的编辑记者,待遇比较优厚,记者年收入平均为2.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余万元),名记者的收入则更高。该报对于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主要是案件新闻),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查把关。一是看稿件是否对报道对象下了好或坏的判断,如果报道某人是罪犯,就必须拿出根据来,否则这类损害他人声誉的稿件就要被淘汰;二是看稿件是否超越了新闻报道的限度,即不能由记者来“审判”案件,不能  相似文献   

3.
人物采写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在我采写的新闻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写服刑人员的。这是特殊的采访对象,所用的采访方法也与一般的采访对象不同,在实践中自己也积累了一些体会。 法制新闻的采写较一般新闻的采写难度大一些,既要求事实真实,又要求运用法律法规准确。从事法制新闻报道的记者涉足的法制领域常常是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汇集点,而这些部门或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又总是受制于某种强制性的规范,处处表现着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严谨性。因此,在法制新闻的宣传报道中,对特殊人物的采写与一般新闻人物的采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龙文彬 《新闻窗》2006,(2):55-56
随着以法治国方略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法制新闻报道已成为当今媒体市场竞争赢得受众的一个热点,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案件新闻更是让记者趋之若鹜。因此,如何把握舆论主旋律,提高报道艺术,防止负面效应,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成为当前改进案件新闻报道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3篇获奖作品采写前后的剖析,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赵琳 《声屏世界》2003,(4):21-21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法制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法制新闻中的刑事犯罪案件报道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尤其在一些都市报纸和地方台的版面上、荧屏中出现频率更高。这些刑事犯罪案件报道以其强烈的新闻性、故事化的叙述特点和对社会的警醒作用赢得了受众的普遍青睐。但是,由于新闻内容与犯罪紧密相关,因此具有刺激性特点,面对报纸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一些记者和编  相似文献   

6.
张三清 《新闻窗》2012,(2):59-59
法制新闻,是指有关法制事实的新闻报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效地抢占媒介市场,必须把握新闻的独家性和时效性。法制新闻除了具备普通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法制性、公正性、公平性等独有特征。但是很多记者在采写法制新闻时,  相似文献   

7.
邓志云 《青年记者》2007,(16):139-139
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具有报道立体、现场感突出、可读性强的特点《。威海日报》、  相似文献   

8.
孙波 《新闻传播》2007,(6):51-51
法制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阅读法制新闻,可以了解社会的现状、特征、发展动态。几年来,笔者担任《普法周刊》编辑记者工作,总结了自己的一些实际体会,觉得采写法制新闻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滕抒 《新闻三昧》2005,(3):26-27
案件,是指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案件报道属于社会新闻中的法制新闻。由于案件报道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因而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显得既特殊又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比例增大。因此,新闻记在进行案件报道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0.
法制类报纸报道离不开案件报道。笔者所在的中共广西区政法委主办的《广西政法报》,除了一些重大案件作为要闻稿发外,还按案件的不同类型设置不同的报道专栏、专版,如:法制焦点、权益关注、经济与法、华夏要案、法制生活、律师广角、律师在线、法海观潮、以案说法等。案件,是指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案件报道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是社会新闻中的法制新闻。由于案件报道是曝光社会的假、丑、恶的一方面,其在新闻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以及在新闻实践中其涉讼新闻侵权的比例的增多,有必要引起法制类报纸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案件报道正以其特殊的报道内容日益引起读者和舆论的关注。但时下也有些报道为满足少数读者的猎奇心理,单纯注重商业效益,使案件报道应有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甚至造成了诲淫诲盗、污染视听。腐蚀社会的恶果。作为党报的政法记者,结合自身采写经验,我认为一篇合格的案件报道,要避免上述不良倾向,就必须强调案件报道的社会性与新闻性的高度统一。新闻性,是指案件报道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及时、生动地把新近发生的重大案件真实地展现给读者。社会性,则是指案件报道与其他报道相比较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特点。具体包括…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13.
老一代的新闻家将过去传统新闻采写手法以及新闻文本的形式一起统称为新闻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比如,用事实说话这一新闻采写手法以及逆向思维这一新闻采写思维等等,这两种新闻采写手法,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境界,这些采写手法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是这些新闻采写手法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就要不但加强手法的强度,尤其是要强化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对逆向思维的运用能力。本文中,笔者就对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效果与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驻地记者。本文是指省级媒体派驻在各地市的记者。驻地记者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是采写报道所驻地市的新闻,而所驻地市党委、政府对驻地记者的工作要求也主要是希望他们向全国、全省报道所驻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以便扩大所驻地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驻地记者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是采写报道当地各类新闻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诚实的劳动     
应该说,使我真正懂得新闻工作严肃性的,主要不是在大学课堂上,而是在天山深处的一个牧场上。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当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记者。为了采写反映  相似文献   

16.
法庭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必须做到公正而准确。正因为是要写作执行国家法律、审理一切案件的法庭新闻,“公正”和“准确”这两大新闻准则比起写作其他新闻来,显得格外重要。公正就是不偏不倚。法庭记者所写的新闻应尽可能客观地让读者形成对有关各方的一致印象,也就是说,要用同样的语气报道辩论的双方。准确就是无误。法庭记者应记住:在法庭新闻中.哪怕是一点地差错都有可能会使报纸遭到诽谤的指控,或被指控为藐视法庭。记者应尽可能~丝不漏地弄清诉讼当事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及事发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关于法庭新闻的采写,“…  相似文献   

17.
娱乐新闻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读者们的关注。但当今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追求一时的刺激,一味迎合市场,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一些虚假、庸俗化以及不负责任的报道堂而皇之地登上娱乐版面,不仅大大降低了娱乐新闻以及媒体的信用度,而且造成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在采写娱乐新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如何客观、全面、真实地进行新闻报道,进而利用娱乐新闻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大众文化时代赋予其的重要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在采写经济报道方面,驻站记者与编辑部跑经济口的专业记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报道的特殊规律。要把经济报道题目放到全局中去比较,不要一叶障目,误将一般当典型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报道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不新,没有深度,缺少发现;二是宣传味太重,信息量太少;三是表述上深入浅出不够,可读性差。三条中最主要的还在选题上,即不少稿件放到全局范围内衡量新闻  相似文献   

19.
改变采编流程,建立信息大平台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模式通常是某位记者或编辑负责某事件的采写和报道,记者通常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采写新闻.但热点事件的发生多有持续性,且涉及不司专业领域,受众关注点较多,事件发展不同阶段关注的焦点不同.这一背景下,必须改变原有新闻的采编流程,多方位整合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20.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