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和"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展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纯粹性。汪曾祺善于创作短篇小说,其笔下的人物也独具特色,是当代文学中关怀平凡人生、体察冷暖世界最多的作家之一。本文简要探析了汪曾祺笔下的文学人物塑造,特别是以市井人物为主,体味了他创作中下层平民的悲苦与无奈。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可分为写实类和抒情类两种基本形态,写实类乡土小说与抒情类乡土小说存在显在的分野,汪曾祺属于后者。他往往于乡土社会的边缘处入手展现乡土的特征,而描写正在消逝的传统职业是汪曾祺清新、灵动的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早期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突出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心理世界与作为叙述者的"我"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其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极为相似,小说的抒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使其小说具有散文特质。早期小说的抒情化和真实感影响了其后期小说创作,其抒情性被继承了下来,成为后期小说散文化的内在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以其背离主流政治的主题和题材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并使其与其他的新时期小说家们异趣。作为"散文化小说"叙述的个案,他重接现代抒情小说传统,同时保持他的小说中对风俗画描写的独立意义。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短篇行文为他在新时期文坛上寻觅到了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士文人身份 ,汪曾祺迷恋于编织一个象征人生和古文化雅致的诗性世界 ,他的小说文本负载的是传统性灵文学的品格 ;而置身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中 ,现代文化精神的导引又使之体现出重构的新质来 ,以民间的生机 ,抒情的魅力以及边缘化的审美意义修复了传统、现代与当代文学之间的断裂 ,表现出文学自我向度上的回归和伸延  相似文献   

8.
只有香如故     
春芽 《同学少年》2012,(8):48-49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以短篇小说和散文名世,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邂逅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的先锋性,体现在情节淡化、主题弱化与结构零散化;小说本体的自觉;传统文学、外国文学与民间文学三“打通”;作家、读者共同创作的“空白”论等四个方面。汪曾祺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正是王蒙与汪曾祺引领当代中国文学走出新时期,进入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是以鲁迅和矛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在"左翼"文学之外,京派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支派。京派作家里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边城》为代表的许多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流变中,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引人注目,为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契诃夫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受到契诃夫较大的影响。与契诃夫小说比较,汪曾祺同样以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描述对象,并通过对他们平凡生活的展示,表达人道主义的关怀。艺术上,汪曾祺的小说也有淡化情节、结构自由的特点,重视“留白”处理和细节描写,具有和契诃夫小说类似的风格技巧。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汪曾祺小说中儒道佛思想的体现。二,儒道佛思想共同构成汪曾祺小说中和谐之美。三,汪曾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创作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抒情传统、五四启蒙思想和革命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孙犁早期创作独特的战争浪漫主义抒情笔调。不论从题材、语言还是表现方法,孙犁早期小说都契合了解放区文学对于新文艺的需要,但实际上其对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对“民族化”的自觉追求与延安理论界所倡导和建构的“民族形式”文学思潮要求并不一致.这也是孙犁与革命主流文化既契合又疏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5.
注重抒情的中国古代诗骚传统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影响了汪曾祺的诗化抒情体小说创作.本文从小说的结构、审美、语言以及抒情性四个方面来考察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二十多年前,作家汪曾祺先生离开了我们。人们称他为“文艺界的泥石流”“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如今,汪曾祺前所未有地受到追捧。他的作品和个性契合了当下的“时代情绪”,他的淡雅文风以及“向真向善”的生活追求,更是在当下的浮躁生活之中,绽放着持久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20世纪最后一位士大夫,他则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出道甚早——20岁便步入文坛,却大器晚成——60岁才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他作品不多,却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四"小说创作中,"人的文学"是新文学作家的共识,无论是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还是浪漫抒情小说,都突出表现了对人的关怀、尊重和理解,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维护,对社会痼疾强烈的批判意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有效途径凸显人文精神教育,是普通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和归宿。  相似文献   

20.
卢瑞 《语文学习》2023,(4):45-48
<正>作家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一书中提到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杂文具有非文学性细节的特征,文字没有文艺腔,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1]所谓非文学性细节,是相对于虚构想象细节而言的,指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阿城的话启发笔者思考《昆明的雨》中非文学性细节的抒情作用,重新体会汪曾祺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2]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