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十几年的教学生活,使我养成了读学生眼睛的习惯。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里可以读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喜欢看人的眼睛,读人的内心,而学生们眼睛中幼稚、天真的童话世界,是我最喜欢读的。每天早上,我都会早早来到教室,等待着一个一个孩子踏着铃声走进来。有的孩子眼睛里充满了欢笑,有的孩子眼睛里充满了兴奋,有的孩子眼睛里是忧郁,有的……我不放过每个孩子的眼睛。我走到眼睛充满欢乐的孩子面前,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告诉老师,今天早上干什么了,这么高兴?”孩子就会笑起来,快活地告诉我今天早上的高兴事儿。而我,会…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眼睛     
李玲 《幼儿教育》2004,(10):1-1
记得中考那年,我经常练习的一篇作是《老师的眼睛》。那时,我总是努力想从老师的眼睛里读懂些什么,作为自己作的素材。而今,我也成了一名老师,每天面对孩子们。我仍然要去读眼睛,只不过读的是孩子们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那天,班会课。我在班上给学生读名人传记《杨振宁》。自由讨论时,我让学生围绕“有理想、有追求、有行动”的班级口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一名叫建雷的学生忽地站起来问:“老师,请问你的追求是什么?”教室里的热烈讨论戛然而止,几十双眼睛一齐投向建雷,又迅即转向了我,从学生的眼睛中,我知道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是啊,常让学生“各言其志”,可从没给学生讲过自己的追求。我站在讲台上,沉默着,用眼睛和几十双眼睛交流着,我相信自己当时的眼睛里一定充满着坚定与自信。“大家想听听吗?”“想!”“那我告诉大家———我…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节语文晨读课,我从办公室里出来,像一支离弦的箭,大步流星地挺进七(2)班的教室。同学们见到我,就像见到了“指挥官”似的,眼睛分外明亮。在有些时候,我们这些“指挥官”的身影,就是命令。英语老师会用一双美丽的会说话的眼睛,含情脉脉去看望一群正在“读英语”的学生,而我只能用一双谦虚的眼睛,去探望一群正在读“汉语”的士兵。  相似文献   

5.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其中听是最基础的,它和读一样是吸收、理解口头信息的手段。叶圣陶曾说:“听是用耳朵读,读是用眼睛去听……”可见,听的训练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我觉得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慧心和恒心。  相似文献   

7.
写字教学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写字指导的方法更重要。经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写字教学运用“四步法”是切实可行的。
  第一步:学生读帖
  读帖如读书。在学生读帖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认真思考,还教给学生读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故事     
我爱读书,我的学生也爱读书。每隔一两周,当我更新读本的时候,总有学生跟着买跟着读:《朝花夕拾》、《悲惨世界》、《论语》——而《苏菲的世界》,竟然有6个学生同时读,一个学生还告诉我:“不太懂,古希腊人的名字好难记。什么唯心唯物的真绕人,我觉得,它其实不是一本故事书!”孩子的语气里有抱怨的成分。我笑了:“老师30多岁读它,还是读了两遍才基本弄通的。先放书架上吧.到了高中——如果你够聪明,也许到初中就读懂了。”  相似文献   

9.
可悲的惊奇     
《中学教育》2006,(10):1-1
今天读到一篇章,很受感动,拿来读给孩子们听,读着读着,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大多数学生都很受感动。但有几个学生却在那儿悄悄地笑。我很是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那几个学生说,我们没有想到老师竟然也会被章感动得流眼泪,我们感到很惊奇。从学生惊奇于老师的流泪,我看到的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老师可能就从来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过泪(或是很少流过泪),教师在学生的眼睛中就是一个无情人。一个老师从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露过真正的情感,我很难想象学生在学习语的这几年里面,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呢?  相似文献   

10.
学生作文,常常离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会审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解题。我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课文标题的示范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读课文,往往不大留意课题。我告诉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神里看出来,一篇文章的内容、主题、体裁等等,也常常可以从题目里看出来。每读一篇课文,先在标题上多琢磨琢磨,可以唤起我们读文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讲读《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将”是武将,课文讲的是古代赵国的廉  相似文献   

11.
1953年,我在部队子弟小学教书,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学生一吵闹,我就手足无措。后来我找到了一本《俄罗斯民间故事》。当我一打开书,开始读故事,学生的眼睛就发亮,故事一个个读下去,教室里静得就像空无一人似的。这真是本有魔力的书。从此我  相似文献   

12.
坐我对面的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女教师,年龄二十出头。人不仅长得漂亮,更重要的是有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每当和她在一起交流,目光相视的那一刻,我总会想起自己读初中时的“大眼睛”老师一刘顺敏,想起她对我讲过的改变我人生的三句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书里的眼睛     
每一本书里,都有一双眼睛。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一双眼睛也就睁开了,默默地看着读书的人。一个朋友。就是一本书。这种书,指的是朋友送的,不是自己花钱买的。读这种书,自然就会想到送书的人,读起来也就多点认真,多点温暖。要不,对不起送书的人。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岁月,一半是学生,一半是先生;文人的生活,一半是书卷,一半是笔墨。我立足教坛,且又倘佯书林,教师、文人,“一身二任”。我那属于“学生”的一半,表现在案头置放的书卷上;而那属于“先生”的另一半,则表现在手持粉笔教书和手执墨笔评书上了。只读书不评书,那会越读越呆;既读书又评书,才能够“开卷有益”。书,读而且思且评,可以使比较糊涂的人变得明白些,狭隘的人、忧郁的人、笨拙的人变得旷达、愉快、灵巧些。因了职业的缘由,我由学生蜕变为教师,由读书演化到教书、评书,评析课文自然就成了我的份内职责。我是语文…  相似文献   

1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非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是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反复玩味”课文,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人情的读,才能品出味来,即“读中悟其神”。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读入手,培养学生“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章的眼睛,是章内容和读情感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给读窥视章内容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我今年87岁了,但耳朵还不聋,眼睛还好使。读毛主席的书,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许多章我已不知阅读过多少遍。  相似文献   

18.
捧读     
读书的姿势有很多种,我钟爱的读书姿势是捧读。 捧读要求读书人端端正正地坐着或笔直地站立.双手捧书.凝神以读。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人在读书时,眼睛和嘴都要跟着动起来——眼睛要看书,嘴要读书。倘若眼睛和嘴没动,就表明你并没有沉醉其中,没有真正地读书。所以读书的姿势一定要端正而优雅。  相似文献   

19.
人与人接触,首先见到的是面目,而我们读文章首先要看的也是文章的面目——标题。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读者来说,标题是“第一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眼睛画得好,则美目流彩、顾盼生辉、全文皆活,可让读者在一瞬间顿生好感,吸引读者读完全文。因此,题目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给文章拟标题时,在做到贴切、凝练、含蓄的基础上,必须鲜丽闪亮。  相似文献   

20.
"明眸善睐第一瞥",人与人的接触,首先看到的是面目,而我们读文章首先要看的就是文章的面目——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读者来说,标题是"第一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