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翼鉴 《体育学刊》2007,14(4):17-18
认为《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中的“党和政府办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的观点切近中国体育现状。中国体育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必须分开。增强体质单靠体育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2.
吴翼鉴 《体育学刊》2007,14(4):17-18
认为《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中的“党和政府办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的观点切近中国体育现状。中国体育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必须分开。增强体质单靠体育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3.
6 中国学校体育 2003-2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国家的文件,对加强体育,重视健康,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增强责任感。例如:江泽民同志报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第三条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让全民族的“三种素质”在党的报告中平起平坐,这还是第一次,其意义是特别重大的。又如,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由国务院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这是教育、体育界的重大事件。从事教育、体育工作的同志要特别予…  相似文献   

4.
<正> 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没有学校体育给学校教育构成的坚实基础,国民教育就难以收到圆满的效果。没有学校体育就没有全民族体质的增强。金牌故然是要争的。但几块金牌并不等于赢得了全民族体质的健壮,也不一定能真正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为了提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基本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21世纪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全国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学校教育需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树立这一指导思想,就要改革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和逐步完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体系,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解决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和健康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得到主动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大学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讨论21世纪人才素质,尽管各国有各自的构想和目标,但都强调应有全球的战略眼光,争一流的意识和站在国家发展前列的精神。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意能力的提高,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这是对教育思想认识的深化,是更接近教育本质的观念性变革。21世纪大学体育如何进行改革?这是广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教育改革应转变几种观念  1.转变只重视“技术传授”,忽略“教育功能”的观念  2.转变单纯“以玩为主”,忽略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7.
由于成人教育面对的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从心理、生理、生活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加之大多数学生来自工作岗位 ,因此在体育教学组织和教法、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上都有所不同。在体育教育提倡“健康第一”思想的新形势下 ,成人体育教育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教学模式 ,才能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成教人材。   (1)更新教学观念 ,明确“健康第一”的重要性 ,把体育教学从过去的“让他学”变为“他要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的能力 ,把体育教学从过去的应试教育 ,转化成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提倡教…  相似文献   

8.
试论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辽宁省服务学校陈东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体育教育,把体育教育做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已经成为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学校体育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它的复杂性,长期性、科学性、示范性、创造性等。1学校体育教...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正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要理解教材 体育教师应根据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学校的教育计划、体育教学大纲,以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教育、体育法规和制度,依照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体育方面的规章制度,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  相似文献   

10.
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的诞生给中华民族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生,也使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学校体育跨入了历史新阶段。四十三年来,“增强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勿容置疑,在这个历史阶段,是无比正确的,它为我国的学校体育乃至全民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揭示体育隐蔽课程是学校范围内,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称的本质及其隐蔽性、多样性、易接受性、持久性、依附性和迟效性等特征。初步探讨了如何设计、实施、评价体育隐蔽课程,为进一步开设体育隐蔽课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论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标准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状况,提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四条基本标准和实现途径,为21 世纪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认真研究和探讨大学体育的发展规律,论述了大学体育与现代教育、体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和世界范围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提出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特征,即“构筑学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俱乐部组织模式和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体育课程及教材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高教育机构,更有必要、也有条件追求健康第一目标.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拓展课外体育时空,发挥体育特有的功能,引导大学生崇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目标.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文献综述和分析法,针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分析了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探析了体育与素质,高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接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以及高等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应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以此作为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改革与构建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体育结构,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改革面临的严肃、认真的研究问题。学校体育要求教学从竞技化转向素质教育为核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缺失准确的定位。把学校体育标准构建纳入教学之中,确立切实可行的体育标准,实现学校体育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论证,以期为面向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与建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当置身两个世纪的衔接点,并思考21世纪对我国高科技人才素质的需求,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必须突破固有的旧观念,摒弃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大纲与教材、体育方法及体育考核等五项基本要素进行整体改革,促使诸要素之间产生最佳协同效应,从而放大体育课程的整体功能,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体育素养概念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余智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69-72,8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要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采用文献研究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对体育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了体育素养的内涵及其包含的各要素.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大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水平以及陶冶文化情操的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