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电视戏曲节目是戏曲与电视的联姻,是魂魄一新的艺术形式。电视写实为主,戏曲写意为先,电视戏曲将舞台上的戏曲放到实景中拍摄,将写实与写意揉合为一体。在这种交汇与碰撞中,如何把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宠儿(电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怎样使戏曲艺术符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许多热爱民族艺术的有识之士,为了繁荣与振兴戏曲艺术,花费了大量心血。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具有十分强大的威力,于是提出了“戏曲与电视联姻”选样一个口号。不少人把繁荣戏曲的希望寄托于电视,也有人断言,振兴戏曲的出路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河南电视台的招牌节目,《梨园春》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搬上电视屏幕,或保留舞台演出的基本模式,或突破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镜头组接的艺术表现,使得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能够在同一时段观看到相同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戏曲剧场传播面的狭小而言,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的《梨园春》剧场堪称是一个“大剧场”。  相似文献   

4.
对于相声在哪里演出,海峡两岸相声界人士大多认为应回归剧场。从实践上看,剧场相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电视相声,多数观点认为:电视使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拉大;电视使相声的表演性成分加大,淡化了相声的艺术特性。回归剧场的传播本质是让观众追逐相声,这与“受众时代”很不协调,因此应探索电视与剧场在相声传播中的作用和关系。不能将两种传播方式对立起来,进而成为相声低迷的理由,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文科先生指出的,离开电视谈相声的繁荣,等于“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荒谬。荧屏观众使演员同现场观众产生疏离戏剧演员处理自己…  相似文献   

5.
更生 《视听纵横》2009,(4):89-90
千百年来,戏曲始终以广场、剧场为载体,呈现为舞台化的演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舞台艺术特征。然而,当电视载体出现以后,戏曲立即成为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视业的迅速崛起及日益成熟,大量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剧场演出来观赏戏曲,而是通过电视化了的戏曲来满足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6.
由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从艺65周年研讨会”,2月6日上午在广播电影电视部举行。中国相声艺术大师、语言大师侯宝林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怀着“把欢笑带给观众”,“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的强烈愿望和满腔热情,创作和表演了《戏剧杂谈》、《戏曲与方  相似文献   

7.
董旸 《现代传播》2001,(5):138-139
广场、剧场、留声机、收音机、电影、电视、网络……戏曲沿着这一路走来感到的是既欣喜又尴尬,欣喜的是文化载体的变迁带给戏曲更多的传播途径和发展空间,尴尬的是发展的步伐需要更多可以摆脱传统惯性的灵性加入才会更矫健.然而这种灵性的产生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呼之不出,取而代之的却是电视戏曲的类型化、滞钝化和边缘化状态. 一、电视戏曲的类型化 众所周知,自从电视和戏曲联姻后,电视戏曲这个新生事物就顺理成章地被当作传播领域的媒介产物来看待。媒介产物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类型化。 在传播学…  相似文献   

8.
时畅 《传媒》2014,(16)
正电视与戏曲的联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给戏曲这一古老艺术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传播与发展。但于此同时,大众媒介以其综合性、娱乐性的特质也在不断分散和瓦解着戏曲这种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核与艺术之美。舞台上的电光声色掩饰不了舞台下的冷清落寞,无论现代传媒的技术如何曼妙,始终难以焕发戏曲这一垂暮老朽的精气神。二者的融合一直备受诟病。一方面,媒体从业者逐渐选择迎合观众,在收视率和广告市场的高压下,要么放弃,要么娱乐;另一方面,戏曲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在现代传媒日  相似文献   

9.
电视直播或电视节目直播,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将现场发生的事件,同步地演示在观众的电视屏幕上,让观众有亲临其境的现场感甚至参与感。电视直播不但要求组织策划者有相当娴熟的艺术功底,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电视的高科技特点,把“软件”与“硬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节目内容通过综合制作切换,技术运用,向千百万电视观众奉献精彩纷呈的图像画面和悦耳动听的电视伴音。电视直播的技术要求电视节目直播是图像艺术和电视技术的运用,技术的运用在于充分发挥电视设备的功能,而艺术就是电视…  相似文献   

10.
不要把“紧锣密鼓”用如“紧张” 什么叫“紧锣密鼓”?旧时戏曲演出开场前,通常要打三通锣鼓,锣鼓点很密,在野台演出时可借以招徕观众,移人剧场后也可以起到催促观众入场、落座、安静下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文艺晚会的形态有两种:“载体”形态和“主体”形态。“载体”形态,就是通过电视媒介作用,将剧场(演播厅)演出的文艺节目,经过必要的电视化处理,完整地、忠实地传播给观众。“主体”形态,则充分运用电视意识,将文艺节目与电视表现手段和谐、完美的结合。由于这两种不同的形态,使文艺晚会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题一:分类作为艺术,戏曲最受制约。所谓“电视戏曲的分类”,实质上是体现了各种制约的综合结果。把舞台戏曲移植到电视屏幕上,最显著的制约关系显然是工具和条件的制约关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戏曲节目一直在寻找一条路径,如何既能提高收视率又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的关注.过去,我们总是持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或者时尚或者传统,二者势不两立.其实,拿任何一方来压另一方都是不可取的.保持个性,合而不同,相互发展,才是最为明智的态度.把民族精粹的传播和观众参与、时尚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开放艺术舞台,释放现代人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外放人类与生俱来的竞争潜基因,剥夺戏曲人对戏曲的专利.彻底的平民化,让戏曲从曾经的艺术殿堂的骄子重新回到泥土、回到平民百姓中间.  相似文献   

14.
王斌  骆兵 《青年记者》2015,(5):52-53
戏曲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最独特的部分,它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传媒行业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电视戏曲综艺节目。该节目历经数年的曲折探索和实践,从诞生初期到改革发展、再到品牌提升,最终走出了一条艺术与经济双赢的特色之路。余秋雨针对戏曲与电视的联姻曾说过:"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相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而要改造成合格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电视剧这种接近生活的艺术和戏曲这种纯粹舞台艺术,隔着行当,走的不是一条道儿。但是,我国是一个戏曲艺术技艺高超的国家,人民群众喜爱戏曲,把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改编成电视剧,是观众的要求,也是电视工作者的任务。应这种需求,戏曲电视剧已经以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闯入了电视剧的百花园。那么,怎样把舞台上的戏曲,搬上生活化的电视屏幕呢? 真牛上台和鞭马上屏幕  相似文献   

16.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在戏曲行业饱受现代传媒和其他娱乐方式冲击的今天,一档以传统戏曲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风风雨雨经历了十年,由稚嫩逐渐成熟继而走向辉煌。《梨园春》成功的重要原因一是将传统戏曲和现代传媒——电视联姻,使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喜爱的戏曲节目。二是定位准确。栏目制作者深知河南是戏曲大省,戏曲底蕴深厚,是开办戏曲栏目的牢固基础。三是走平民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今的河南,有豫剧、曲剧、越调等23个地方剧种,各种专业戏曲表演团体二百二十余个,两千多个业余剧团更如山花烂漫,遍布城乡各地,每年看戏的观众达三亿余人次.电视文艺要办出地方特色,对于河南电视台来说,就是要办出戏曲特色.惟有如此,才能把最广大的电视观众凝聚到屏幕前面.近凡年来,河南电视台播出的以荟萃戏曲精粹为己任的戏曲栏目《观戏潮》正是这样做的,因此,它不但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好评,同时,在第十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荣膺了优秀栏目的殊荣.  相似文献   

18.
马强 《传媒》2015,(8):61-62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时代视觉艺术的“发轫器”,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集中凝练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世界及万物百态的信息.舞蹈与电视两种艺术形态在发生之初便注定要结合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被称为舞蹈类电视节目.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是观众对剧场舞蹈的审美心理逐渐大众化的转型.舞蹈与电视融合会形成的新的美学思维,电视为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应大众审美的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9.
郭飞 《新闻爱好者》2008,(10):37-37
电视是一门“声、光、电”的综合艺术,更是观众视觉、听觉感官的双重享受。如果把电视当做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画面是它的灵魂、声音是它的耳朵,字幕就是它的眼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电视戏曲栏目,如河南台的《梨园春》、陕西台的《秦之声》、安徽台的《相约花戏楼》、山西台的《走进大戏台》等,成功地完成了电视与戏曲的对接和碰撞,使戏曲这一备受冷落的文艺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栏目经过不断地改版和调整,积极地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节目样式,成为收视率较高、观众喜爱的名牌栏目;有的栏目经营运作成功,更是形成了品牌效应。《梨园春》激活了河南戏曲市场,推动了地方戏曲的传播,被学界称为“梨园春现象”;《秦之声》亦使秦腔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被称为“秦之声现象”。这些戏曲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