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诗人通过“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搭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来表情达意,这在古典诗词或散曲中极为常见。和意象、诗眼、炼字一样,诗歌的色彩之美也是高考命题人青睐的热点,请看:  相似文献   

2.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首好诗的诞生,应当经过炼字、炼句、炼意的过程。只有炼字才能找到成就诗歌的建筑材料,只有炼句才能构建诗歌的基本框架,只有炼意才能营造诗歌意境的天空,并最终成就诗歌品格的崇高。传统诗歌在这方面已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在当代中国诗歌已沉入低谷,且久久不能“雄起”的局面下,重提诗歌写作中的“炼字、炼句、炼意”,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词鉴赏应该包括鉴赏和评论两个方面。要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概念。一、明确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即为“诗眼”。如:“悠然见南山”的“  相似文献   

4.
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此话道出了诗歌炼字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特别讲究炼字,炼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5.
高考考纲在“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中要求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炼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属于这个考点范畴。古典诗歌鉴赏,历来就是个难点,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6.
每一首诗歌,乃至每一句诗句,都有一两句关键的句子或一两个关键词,称为“炼句”或“炼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明”、“疑”、“望”、“思”都是炼字,而最后一句就是炼句,游子思乡的感情透过这些炼字和炼句油然而生。一幅美术作品的命题中,也往往会有炼字或炼词,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常常通过“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搭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来表情达意。和意象、诗眼、炼字一样,诗歌的色彩美也是高考热点。  相似文献   

8.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作为冠乎齐梁的谢,无论是前期的新体诗,还是后期的山水诗,反映出了当时诗歌的新特征。特别是谢的炼字艺术,以平中见奇,以易见难为归宿,增强了语言内在的弹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1.
论吴宓的诗     
吴宓的诗歌创作选择的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道路,“新材料”即“一时一地之生活感想”,反映了他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旧格律”则为其诗歌的表现形式,虽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因才力所限与炼意炼字功夫的欠缺,颇多不足,吴宓诗歌的特征与研究价值,主要在于思想内容而非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高三一节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炼字艺术。为解决学生古代诗歌阅读积累的量不够、读不懂诗歌的问题,教师向学生发放诗歌鉴赏阅读材料。教师选取了一些内容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作品。鉴赏内容深入浅出,很适合学生,所以学生看得很仔细。学生读完材料后,教师请学生就所读材料上的诗歌任举一例谈谈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一、情形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非常凝炼,诗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画龙点睛,一字传神,使全诗生色。于是便有了“推敲”的典故,“诗眼”的说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的“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设计了“炼字”教学。  相似文献   

14.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放错位置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对的,恰到好处的东西没有一什是坏的。”这话很能说明我国古代诗歌的炼字问题。锤炼词语,就是让它在从属的范围之内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应试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诗歌教学呈现教条化发展情势,导致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呈现程式化,这种“脱敏”现象的产生,极大降低了诗歌教学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正视诗歌教学的现实性,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强化学生诵读、探寻诗歌诗眼、捕捉诗歌意象等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感知意境的积极性,并通过对诗歌的炼字凝情展开渗透性理解,拓展...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其独特之处不在于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或描绘了独特的景物形象,也不在于抒发或寓含了作者深切真挚的情感,而在于其短小精悍的独特形式。短小精悍的艺术作品,浓缩了文学精华,凝聚了诗人心血。因此,我们欣赏诗歌时,只有在语言技巧上仔细品味,反复揣摩,才能感悟到诗人创作时用心之良苦,进而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审美感受。诗人进行创作时精雕细琢的功夫往往体现在“炼字”上。“炼字”又叫做“诗眼”,是诗人反复锤炼精心选择出的精当而又极富表现力的字眼。它能使整篇诗作增辉添彩,但也最能耗费诗人心血。正如贾岛所说…  相似文献   

17.
自从高考设置诗歌鉴赏题以来,“炼字”就成为古诗词鉴赏命题中的一个常见题型,几乎每年都会在试题中出现。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可采取教学策略:宛转悠扬,三复斯言——诵读感受诗韵;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炼字体悟诗情;抽丝剥茧,知微见著——联想领会诗境。这些诗歌鉴赏策略旨在让学生以反复诵读、仔细推敲、捕捉意象的方式实现对诗歌语言、韵律、思想、意境之美的充分感知,在得到思想情操陶冶之时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诗歌爱好者。歌咏之余,萦绕在脑际耳畔的那种美,挥之不去,令人回味。古人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再别康桥》之美就美在意境上,可谓“四美成具”。  相似文献   

20.
从学生进行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练习,到作家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用到的语汇大多是全民通用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用词语。这种通用词语不同于术语和其他的行业用语。所谓通用词语艺术化,就是把通用词语恰当地放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它产生不同一般的达意、传神、表情的艺术效果。清人沈得潜在他的《说诗晬语》中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其中的“平字”、“常字”、“陈字”、“朴字”,就是我们所说的“通用词语”,而他所说的运用这些词语要“见奇”、“见险”、“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