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古书中的用字情况非常复杂。在阅读中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等不同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就是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词。古字包含今字的意义,今字是为古字的某项意义而造的。关于假借字和通假字,段玉裁说:"大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说文解字.叙》注)。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只形体有所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一组  相似文献   

2.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繁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这首向来罕有问津的《匈奴歌》,从八十年代起渐渐引起少数民族文史研究界的重视。除去有关匈奴史和有关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的论著中谈及这首“硕果仅存”的匈奴族民歌之外,专论就有刘先照、韦世明二位先生的《一件稀有的文学珍品——谈匈奴族唯一的一首民歌》,  相似文献   

3.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一些文学读本甚至新编《辞源》都解为“落花”,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落英缤纷”之“落”不能解为“凋落”。虽然“落”有“凋落”、“零落”之意。但“落”还有“始”之义。《尔雅释诂》曰:“落,始也。”此义在先秦古籍中运用较多,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王念孙曰:“《尔雅》:‘落,始也。’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上)‘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落”作为“始”义在《诗经》中也有例证。如《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宋朱熹注:“落,始  相似文献   

4.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和甘龙、杜挚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主持辩论的秦孝公最后表态说:“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这就是说,在秦孝公看来,“愚者”和“智者”、“狂夫”和“贤者”,没有共同的喜悲甘苦,也就是没有共同的利害,因此,要叫所有的人都支持变法,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不再顾虑一些顽固派的议论或攻击,决心支持商鞅变法了。商鞅和甘龙、杜挚的辩论,是儒法两家短兵相接的激烈搏斗,在这场搏斗中,充分体现了儒法两家对于“智”、“愚”、“圣”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电影《海街日记》是以日本海滨城市镰仓为背景,以一家姐妹四人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该片清新唯美,海洋气息洋溢在每一幅电影画面中。尤特别之处是,电影伊始,由"葬礼"而起逐渐进入故事的"父亲"角色,是个已在彼岸世界的亡人。整部电影因这一未在银幕上现身一次,甚至导演连其照片都不给一帧画面的父亲而始。以他的去世为起点,讲述四姐妹的命运如何被这样一位父亲所牵引和改变。由父亲角色为切入口,以此来分析这样一位不曾在电影银幕上现身一次却改写了电影中姐妹四人及该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命运的父亲,究竟在这一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父亲形象,究竟何种程度地影响了家人。此外,借助《海街日记》电影中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建构,探究是枝裕和导演所秉持的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6.
黄滔与闽地文人群体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初唐薛令之起,闽地陆陆续续有人及第,但影响微弱。直到晚唐,闽人走入全国文化中心之势渐起,及第者渐多,闽地文人势力渐强。唐亡之际,中原名士纷纷入闽避祸,多以黄滔为宗主,而闽地文人多与黄滔交往密切。黄滔以其在唐末的文学影响及在五代闽国文坛独特的政治和文学地位,不自觉地在唐末五代闽地文人群体的崛起运动中起到中心人物作用。  相似文献   

7.
常羊学射     
瑶瑶 《阅读》2024,(18):28-31
<正>品读古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1欲闻射道乎?楚王田2于云梦,使虞人3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4拂王旃5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相似文献   

8.
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等民族在斗争交往中,领土分疆与彼此实际控制的范围,先后有数十次的变动。隋初曾与突厥约定以碛为界,北疆曾紧抵漠南。但突厥从沙钵略可汗起就以隋藩属政权的名义寄居白道川,开始向漠南发展,逐步控制了大漠南北。至大业年间始毕可汗公开反隋之际,隋突分疆始以河套地区东西向黄河—长城一线为界。隋末唐初,突厥或扶植反隋势力,或趁机南下武装占领,实际控制关中以北大部分郡县达十余年之久。东突厥灭亡以后,唐朝北部疆域在太宗、高宗之际达到极盛,武后时期一度大退缩,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基本定型在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9.
徐老自寿诗,教人莫送礼。我今开礼单,先从徐老起。只有你送人,人才肯送你。外婆不易做,事事要克己。投身浊世中,一尘不曾染。一切为他人,自奉等“讨米”。孔子不足高,墨翟差可比。送的本已多,口笔不能纪。但还很不足,欠了下几起。你精教育学,尤深研数理。哲学政治书,看抄批不已。贯穿辩证法,新奇出腐里。殷勤数十年,著述尚无儿。奇辩口滔滔,从来不留底。六十写自传,两三千字耳。神龙隐雾中,见首不见尾。应与我公约,著述从此始。再写三十年,年年十万字。整篇固所需,片羽亦可喜。以此寿世人,学行之根抵。人家报答你,是否可相抵。年年你生日,颂…  相似文献   

10.
我在二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一点: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即教学是一门艺术,方法多样,在于教师怎么运用。任何一种教法的选择、确定、实施都要依据学生特点(包括体裁、内容、作者风格等)教师特点(包括性格、修养、特长等),加以灵活运用。各种教法都有短长,德国教育家节斯多惠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书,又读到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这是一篇古来有名的短文,仅有九十字。全文是: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  相似文献   

12.
明月水中来     
司马玫 《阅读》2024,(19):7-9
<正>我有一把小茶壶,宜兴出品的紫砂小壶。壶底刻着“明月水中来”五个字,署名孟臣,书法古朴,笔势灵劲锋利,似是用竹刀刻割而成的。壶把后面印有“昌记”的小印。我不想去考证这小茶壶的制作者是什么时代的“孟臣”。孟臣姓惠,明朝天启时代的人,是一位制造小茶壶的名家,他已经死去好几百年了。但是现在新制出来的宜兴砂壶,还有印着“孟臣”二字的。孟臣壶在潮州是最普遍、也最为人赏识的小茶壶。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反义共存”现象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义的现象.如《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里“乱”与“治”相对.但是“乱”又可作“治”解.《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唐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治理之臣有十人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乱”字既当“混乱”讲,又当“治理”讲,表示相反的意义.这种正反两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就是“反义共存”.训诂学家称这种语言现象为“反训”.自从晋代的郭璞提出“反训”以后,历代的注释家、训诂学家有的沿用它、赞成它,也有人反对它.笔者认为“反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词义经过发展演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兼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在客观现实中,相反的现象和两个对立的事物常常相关,这种对立统一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现象里.事实上在古汉语书面语中,这种“反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较为常见,因此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词义是大有稗益的.本文不准备对“反训”这一训诂学术语的是非再作评论,只是试图通过词例引申分析证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客观存在,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因,即主要从词义引申角度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现举例如下:受有授予的意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相似文献   

14.
自花间词始,至北宋、南宋,国家兴亡的多变成就了怀古词作品的繁荣。怀古词因景抒怀,吟咏历史的兴衰成败,但不同时期,因社会政治局面的不同,词人在怀古词中表达的现实情怀也不同。花间是个人命运的哀叹,北宋是忧患意识的抒怀,南宋是英雄失落到英雄无觅的悲诉,宋亡遗民是亡国祭曲的吟唱。怀古词,词人以亲身经历的现实为参照评判历史、伤时愤世,从而具备了文学上时代精神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语·周语》:“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单穆公主张“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  相似文献   

16.
稿约     
一、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批准,1999年起公开出版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555/G4,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8—6536。 二、本刊对来稿继续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竭诚欢迎创造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文章。理科稿以不超过6000字为宜,文科稿以不超过8000字为宜。本刊提倡并欢迎学术短文。 三、来稿请附“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客观陈述文章主要内容,限200字以内;“关键词”应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性词语,每篇以不超过5个为宜。“摘要”、“关键词”依列于正文之前。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倡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有少数同志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笼统地指责先富起来的人是“为富不仁”,似乎富了就没有道德。为了澄清这种错误认识,本文拟对“为富不仁”作一点考察和分析。“为富不仁”一语,最早见之于《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仁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为富不仁”是说只要存心求利,就不可能为別人着想,使别人受益。反过来,为别人着想,使别人受益,讲求仁义,那就不能为富、谋利。后来人们用此语形容富人刻薄成性,唯利是图,不讲道德。不过,从中国古代伦理史来考察,却要复杂得多。“为富不仁”实际上是儒家封建道德的基本思想。仁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道  相似文献   

18.
我从离骚、九歌和九章等屈原的作品搞出下列十多组诗句;每一组包括一句、两句到四句不等。对这些诗句的解释我阐述自己的看法,是由于我对别人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解释多少不能同意。 一、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王逸针对头句注:言我竭忠见过,非难与君离别也。以难字注难字,今人容易误会为难易之难。头句和《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的“难”字语法功能相同。因为都以动词为宾语,所以应读去声,词义同患,也可解作惮字;而王逸在“岂余身之惮殃兮”下,便是以难字注惮,和《释名》以惮释难形成转注。不怕离开朝廷,也就是不贪恋富贵爵禄,含义自然是深刻的。而难易的难常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如“行易知难”、“行路难”,与此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9.
李晓愚 《阅读》2023,(34):48-51
<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鸳鸯是相亲相爱的爱情鸟。据说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厮守终生,如果其中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绝不再另寻伴侣,而是在孤独寂寞中抑郁而亡。人们常说“只羡鸳鸯不羡仙”,意思就是只要能像鸳鸯那样和心爱的人相依相伴,连当神仙都不稀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鸳鸯来比喻恩爱的夫妻。早在《诗经》中就有一首名为《鸳鸯》的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显而易见的历史现象学话语语境,它以人的存在来解读“存在”的社会:人的生存形式所具有的对象性关系,是基于“实践直观”搭建起的主客观同一规律,也是社会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核心密码。实践直观形式的理论搭建,促使“社会关系”这一抽象的理论标识成为了显现整个“社会存在”的同一性结构,发挥着辩证方法的基始性构境作用。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资本关系”的物化表象得以被解蔽,同时,也开创了历史现象还原机制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